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歼-8——

“连滚带爬”搞出来的战机


■本期观察:唐 俊

歼-8D飞机受阅飞过天安门。
唐 俊提供
空军航空兵某旅旅史馆展示的退役歼-8战机受油管。
吴若泰摄

11年前拍摄的一张照片,记录了歼-8D战机受阅飞过天安门时的情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贾斌驾驶歼-8D战机与兄弟部队的加油机组成空中加受油机梯队接受检阅。时针再向前倒拨10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同样是歼-8D战机,作为加受油机梯队成员接受检阅。

歼-8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自主研发高空高速战斗机的时代,航空工业从仿制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

今天,在沈飞航空博览园广场陈列着一架喷绘着“69705”字样的飞机。“69705”,代表着1969年7月5日,这是歼-8原型机首飞成功的日子。50多年过去了,歼-8艰难的研制历程至今仍令人常常提起。

每一架传奇战机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段沐风栉雨的奋斗史。20世纪60年代,美军高空侦察机经常侵入我国领空,我们的雷达“看”得到,但战机“够”不着。于是,我国决定自主研发一款速度快、航程远、战斗力强的飞机。

1964年歼-8立项时,年仅34岁的顾诵芬成为该型战机的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经过5年时间的艰苦攻关,老一辈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架歼-8战机,并首飞成功。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从首飞到定型,却花了10年时间。个中艰辛,不言而喻。最让人揪心的是,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歼-8垂直尾翼出现强烈的抖振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飞机能否实现超音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查清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详细位置。

受试验条件限制,定位气流分离位置十分困难。顾诵芬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把毛线条贴在垂直尾翼上,通过观察毛线条流动情况掌握流场变化——先找出毛线条振动区域,进而探明气流分离位置。

主意是好,但怎么进行近距离观察?当时,顾诵芬做出了更加大胆的决定:乘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战机后面观察气流情况!

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两架飞机必须保持近距离等速飞行、间距在10米左右甚至更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将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将问题研究清楚。”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他说服领导、瞒着家人,乘飞机三上云霄,在万米高空带着望远镜、照相机拍摄飞机的动态,还把毛线条的流动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

一次次观察、一遍遍尝试,顾诵芬和团队成员解决了气流严重分流的问题,并做了对飞机后机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彻底排除了飞机跨音速抖振的现象。

在《我的飞机设计生涯》一书中,顾诵芬用了一句诙谐的话来述说那段往事:“歼-8可以说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通过歼-8的研制,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后续机型的研发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这期间,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相继设立的总体、气动、强度等多个专业及试验室,构筑成我国飞机自主研发体系的基础。

如今,随着各种新型战机接续入列,歼-8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前文提到的两次受阅的空军航空兵某旅,早已换装新型战机,但他们不会忘记歼-8这位“老战友”。在该旅旅史馆中,一根锃亮、修长的受油管,静静诉说着歼-8的传奇故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