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疫”,我们都在第一线


■邵 薇

方寸之屏,战与“疫”、人与心、家与国,交响交织。

这些日子,手机仿佛有了温度。通过这个最便捷的网络终端,获取信息、保持联络、引发思索,同时也沉重、鼓舞、感动。

许多故事,就在手机里真实地上演。

——有位表妹,是穿军装的护士,主动申请加入军队进驻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队。那天,看到她转发的两个微信截图。一个,是她的护士长发在科室群里的:“她们(包括表妹在内的两名护士)私下电话告诉我:我资历深,比年轻同志有经验,是一名军人,有职责和义务为控制疫情作贡献,请护士长相信我、批准我。”另一个,是得知消息后,她的老兵父亲发给她的:“军人就是要付出,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加油!”“我是紧张,但又激动我女儿真正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是我家的荣耀!”

——军校同学的微信群里,正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3位同学忙碌间隙聚首合影,天各一方的同窗,纷纷留言致敬。他们身着的迷彩,仿佛有了光。

——在朋友圈,看到第二批奔赴武汉采访报道的同事,出征前在火车站合影留念。他们和已第一时间去往武汉的同事一样,将记录历史,也被历史记录。

——得知因采访结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也去了一线,发微信请她多保重。她回信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多。从前方的报道中,看到她的繁忙已初见成效。

相信,这是许多身在异地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军人的感受——此刻的武汉,那么远,又那么近。

一场战“疫”,将成为我们对于2020年这个新年的最深记忆,也必将最终定格于国家记忆。

这场战“疫”,我们看到病毒无情,也看到中国有爱。每天,许多人密切关注着各地报告的确诊病例数,特别是死亡病例数。数字的背后,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个个家庭的悲恸,诉说着灾难之殇。然而,多难之邦中国,在灾难面前,从来表现出挺立的勇毅与奋勇的承担。总书记指挥部署,总理一线加油,医护人员执着坚守,人民子弟兵无畏逆行,建筑工人、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各行各业快速动员、八方支援——众志成城,这个“很中国”的语词,既书写着道路自信、制度优势,也刻画着民族性格、中国力量。在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7天,钟南山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当讲述到听说在武汉的街道上,老百姓唱起国歌时,他眼含热泪、分明哽咽:“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这位一贯讲真话的耿介老人,代言中国的大爱。他的泪光里,闪烁着对人民的爱、对中国的信。

这场战“疫”,我们看到“硬科技”发展,也看到“软环境”变化。17年的时光,“当惊中国殊”。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相比,科技与医疗水平的进步,令医学专家感慨:无论是病毒的分离速度、病情的检测精度,还是疫苗的研发进展、疫情的大数据排查,都与17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硬科技”是战“疫”的锋锐利器,那么,“软环境”则是战“疫”的共同阵地。每日的疫情通报、新闻发布,通过移动互联网推送至亿万个终端,信息的愈发透明,让人们在为疫情担心的同时,也伴着些许知晓疫情的安心。融媒体、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亿万中国人得以成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云监工”,人们可以不在现场,却又分明就在现场。无论是在一线战“疫”还是居家防疫,无论是在天南还是在海北,难觅“信息孤岛”,人们在发达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资讯、争论分辩,传递信心、抱团取暖。在这个巨大的“云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战“疫”的第一线,每个人都是能动的一分子。

这场战“疫”,我们看到伟大,也看到平凡。操着南腔北调的苦口婆心劝说防疫的村干部,严厉中不乏笑点的五花八门的防疫标语,把省委书记挡在村外的村民,给派出所民警送去500个口罩的青年,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妻子喊出“我包一年家务”的男子,给医护人员送去热咖啡的市民,挺在抗疫一线把买给孩子的奶糖挂在门外却不敢回家的女干部……他们代表着中国大地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身边邻家最平凡的平凡,他们并无惊天动地之举,但他们的精神向度,却更广袤、更绵长。

今天,疫情依旧严峻,战斗还在继续。或许,我们还有诸多遗憾,当然,我们不能停止反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深爱今日之中国——这是我们共同的时代,这是我们共同的祖国。

这个春节注定难忘。对许多人而言,年味改变了况味,甚至,变成了战味。这一年,我们每个人心中注定都有一座武汉城。因为,“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早已告诉过我们答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