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风雪中的忙碌

——“军营零点后”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李佳豪 通讯员 王 鹏

高原的雪真大,漫天飞舞模糊了天地的界限。

若不是在熟睡中被冻醒,第77集团军某旅排长胡磊不会意识到,在这座营区的一角,还有几名终日与锅炉作伴的兵。

在3米多高的地热源锅炉前,身形瘦小的上士王小涛显得更加单薄。自入冬以来,这几座“庞然大物”每天24小时运转,为数千名官兵和几百间营房提供着热水和暖气;而王小涛和另外两名战友,则要小心翼翼地“照料”它们,以确保运行无虞。

当胡磊挂断报修电话,重新翻身上床裹紧被子时,那头,王小涛已经提起工具箱,顺着管线摸进夜色,开始查找故障原因。幸好,这次短暂的故障没有引起连锁反应——去年春节前,一次持续4个多小时的停气停暖,让数十名官兵一夜之间患上感冒。这件事,让王小涛内疚至今。

王小涛需要不断操作3个阀门,以调整锅炉的温度、电流、排气压力等。“这是件很科幻的工作,一两句话我也解释不清。”黑暗中,王小涛的脸颊被灯光映照得忽明忽暗。

而在四级军士长李小龙看来,自己的工作既重要又烦琐——负责所有进出营区人员的安全管理。

每当熄灯号响起,营区大门顿时失去了昼间的熙攘,但这并不代表李小龙能够睡个好觉——在和值班室一墙之隔的省道上,平均每晚有上百辆大卡车经过,除了发动机巨大的轰鸣、货物与车厢有节律的碰撞、轮胎在减速带前刹车发出的摩擦声外,还有那些经过改装、亮如白昼的远光灯,让他没有一个晚上能睡得安稳。

“春节前后倒是没什么车,可进出营区的人多。”风雪中,一个人影从黑夜中闪现,李小龙连忙裹紧大衣上前核实身份,原来是一名因航班延误导致晚归的休假干部。

每年入冬后,抵达高原的火车和航班经常因天气原因晚点延误。去年春节前夕,李小龙索性搬了把椅子,在玻璃窗前坐了几个整晚,迎接一个个“风雪夜归人”。

“我利索一点儿,他们就少挨一会儿冻。”谈及原因,他笑道,“毕竟他们是舟车劳顿。”

在该旅卫生连,平均每天都有官兵前来就诊。春节前后,这个数字还会上涨。

“逢年过节,战士们免不了集体聚餐,这也增加了患肠胃炎的几率。”说话的是该旅卫生连军医田小军。几分钟前,一名突发腹泻的战士被送到卫生连,接到急诊通知的他迅速起床,在黑暗中摸起眼镜就走进急诊室。

作为该旅资历最老的军医,今年已经是田小军在军营度过的第28个年头。记者翻看了他过去3年的夜班记录,共收治1026名急诊患者,其中包括4例急性高原肺水肿、3例因过敏导致的喉头水肿,以及1名早产的军人家属。

在田小军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大大小小的十几面锦旗,那是他从医近30年来的见证。“虽然我的不少大学同学,如今已是各大医院的知名专家,可在这个小小的诊室里,我时刻感觉到自己‘被需要着’。”说话时,他黑紫色的嘴唇不经意向上扬了一下。

走出卫生连,被风雪笼罩的营区,模模糊糊能看到盏盏昏黄的灯光——凌晨4时,是炊事班一天工作的开始。

黎明的炊事操作间内,气温低至零下12摄氏度,即便是刚烧开的水,也会很快就凉了。由于长期用冷水洗菜,炊事员刘辉的手上布满了冻疮,指关节红肿得异于常人。

在刘辉的身旁,下士陈永九正在准备主食。只见他的肩膀带动着身体忽高忽低,就像伴随着无声的音律舞动——在过去的一年里,陈永九就像这样,将1.6万斤白面揉成了近8万个馒头。听到记者算出这组数字后,陈永九自己也瞪大了眼睛,“这么多?那我还是蛮厉害的!”

的确,整日与柴米油盐打交道,陈永九很难将自己的工作同“厉害”二字联系起来,可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造就了一个个平凡中的非凡。

上图:清晨5时,一名炊事员将揉好的第一屉馒头放入蒸锅。

王 谭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