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期待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冯 奕

“尊重规律、宽容失败,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尊重和褒奖。”1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星光璀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赏,也是对原创成果的充分肯定。

“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n”。前者是原发性创新,是从无到有,不是改头换面、跟踪模仿,而是独辟蹊径、探索未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走一步。也许,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领路人身后总是会聚集一批跟跑者。但是,“n”建立在“1”之上,没有“1”这个基础,后面的“n”就无从谈起。

“雨滴汇入山谷的具体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在科技创新领域,这个大方向就是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有了这个“1”,我们才能掌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把登山的保险绳攥在自己手里;有了更多的“1”,我们的科技高峰才能高高耸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如果“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觉得人家有现成的东西拿来用就好,或者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就只会如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迟早有一天会被掐住脖子、扣住命门。

《从0到1》一书中写道,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原创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风险失败与探索尝试共生。有资料显示,科技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林俊德为摸清核爆炸应力波的传播规律,历经无数次的挫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提取青蒿素,经历了190多次失败。原创不易,失败是常事,必须宽容以待,这是对创新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吃螃蟹者”的鼓励。

“从0到1”的距离有多远?也许是1年,也许是10年,也许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原创之路是一场寂寞的长跑,“路漫漫其修远兮”,惟有甘于寂寞、皓首穷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方能“做成一件事”。“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这充分证明,如果没有“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的定力,没有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就难以到达“1”这个终点。

国防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对抗性,“从0到1”的原创成果更为重要。如同高手对决,如果自己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是很危险的,随时可能被置于死地。“1”就是这个命门,依靠别人、依附别人必然受制于人。打赢未来战争,需要灵活战术,更需要原创技术。原创科技上的差距一旦形成,军事能力必将形成代差,仗就没法打。真正的原创成果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丢掉幻想,向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敢于在创新的“无人区”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当前,新一轮军事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原创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别人也在加速。逆水行舟、滚石上山,进则海阔天空,退则前功尽弃。历史上,我们已经多次同科技变革机遇擦肩而过,这次不能再掉队。只有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增强原创意识,强化原创精神,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努力创造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制人而不制于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