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艏高昂,浪花四溅。战舰在海鸥的绕飞下,轻捷地划过一望无际的蔚蓝海面。银灰色的舰体后,白色的航迹很长,还在不断延伸。
黄石舰的官兵告诉记者,他们很喜欢看这些不断延伸的航迹。
这道道航迹,不仅是黄石舰快速前行的印记,还是新时代海军官兵备战打仗、胜战能力不断提升的轨迹。
入列后的第二年,黄石舰代表中国海军远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海洋之杯”舰艇比赛,勇夺总冠军。入列4年多来,这艘战舰迅速形成战斗力,圆满完成多次重大演习、训练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还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百川归海,千帆竞渡。黄石舰快速成长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练到你觉得已经成了战舰的一部分”
眼睛瞄着右舷副炮的瞄准镜,副炮兵朱善库右手大拇指一直放在射击按钮上。
在风起浪涌的大海上,战舰有时就像一片树叶。朱善库已经习惯了这种晃动,在战位上动作很稳。他嘴里不时重复着一个词:击发、击发……每念一次,大拇指就同步下按一次。
这段时间,朱善库和右舷副炮较上了劲。船靠码头,战位操演时间,他在右舷副炮上一“泡”就是两个小时。战舰出海,一有时间,他就去副炮战位……
如果不是知道朱善库在“海洋之杯”舰艇比赛中拿过第一,看他训练的劲头,记者差点以为朱善库是一位正在“恶补功课”的新兵。
2017年8月,朱善库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时,他随黄石舰一起出现在国际军事比赛的赛场。关键时刻,他以副炮消灭浮雷课目第一的成绩助力黄石舰夺得总冠军。
“冠军选手还用这么狠劲练?”对这个问题,朱善库笑了笑:“因为我们就是凭着这股狠劲和不一样的标准夺得了冠军。”
回想起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海洋之杯”舰艇比赛前的训练,朱善库现在觉得“苦中带甜”。
但那时,他只是觉得苦。每天3小时值更下来,人累得只想“亲近床”,舰长却让他去副炮上加练一小时。棉袄、棉裤、棉帽,在冬日的凛冽海风中,很快就感觉薄得像一张纸。对着浮标瞄,对着渔民的网漂瞄,对着浮在海面上的海鸥瞄,很多时候瞄得眼前冒金星。
“想过放弃,想过学别的专业。”好在朱善库坚持了下来。“舰长说的一句话让我看到了差距,也有了明确目标。”那年,海军竞赛性比武考核在渤海某海域展开。朱善库发现浮雷后果断击发,取得首发命中的成绩,刷新了海军副炮消灭浮雷最短用时的纪录。那一刻,朱善库的眼泪流了下来。
这之后,不用舰长安排,他自己就去副炮上练习了。
不久,黄石舰赴俄罗斯参加“海洋之杯”舰艇比赛。比赛前一晚,规则变了。一路靠着左舷副炮“过关斩将”的朱善库,不得不操起右舷副炮“接敌”。之后的结果同样喜人,朱善库发挥正常,首发即命中浮雷,夺得该项目的第一名。
回来后,朱善库练得更狠。几个来黄石舰看望朱善库的同乡战友不太明白,以为他“是在向朱作双看齐”。
朱作双是朱善库以前在猎潜艇上的老班长,立了好几个二等功和三等功。朱善库很佩服他,给这几个在其他舰上服役的同乡战友都讲过老班长一次次刷新纪录的故事,而且每次言必强调:“朱班长很多时候是在破自己创下的纪录。”
他曾对黄石舰上的战友们说:“忘记不了参加国际比赛时的情形,当时换操右舷副炮时心中有点没底,瞄准浮雷后有3次击发机会都因为犹豫错过了,我不喜欢这种感觉。”为了把右舷副炮射击的短板补齐,朱善库进入了新一轮的“痴狂”。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黄石舰,不只是朱善库一个人进入了这种状态。对战斗力标准的恪守,体现在这艘战舰建设的许多方面:优化训练流程,严抠细化训练动作,对手中装备性能不断挖潜……
1月3日下午,战舰疾驰,浪花飞溅。副舰长徐磊来到右舷副炮旁边,将一个靶标投进了舰外急速退后的水中。副炮兵当日的强化训练再次展开。
练到哪种程度才算到位?面对一些新战士问的这个问题,朱善库现在总爱用舰长王峰说过的那句话来回答:练到你觉得已经成了战舰的一部分。
“靠一个人打不赢一场战争”
“没有状元师傅,只有状元徒弟。”崔清春一直觉得自己对这句话理解得很透彻。直到徒弟李达超在赛场上击败自己时,这位雷达班长才强烈地感到“这世界变化快”。
在雷达专业绘算方法比武中,李达超用的是典型的“清春手法”。不同于其他人铅笔、分规、平衡尺轮番上阵,李达超是分规、平衡尺一把抓。这种手法一度是崔清春的“绝招”,曾帮助崔清春连续4年在该课目专项比武中夺得第一。
眼下,这个“绝招”还是绝招,不过冠军已经易主——李达超这个徒弟达到了崔清春的高度并超过了师傅。
让李达超战胜师傅的,不只是这种手法,更是师傅那7本毫无保留分享给徒弟的笔记。
对李达超来说,这些笔记就是雷达专业的“武功秘籍”。
在黄石舰,李达超不是7本笔记的唯一受益人。相关专业的战友都知道,只要有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崔清春那里拿到这7本笔记。
“靠一个人打不赢一场战争。”崔清春说,“在信息化战争的大背景下,分享的程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胜的力度。没有战友的共同提高和在更高层次上的默契配合,赢得一场比赛都不可能,更谈不上赢得一场战争。”
“靠一个人打不赢一场战争。”在黄石舰,这句话不只是崔清春在说,几乎所有的官兵都这样讲。
这句话的原创也不是崔清春,它来自于官兵对传统的传承,又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舰长王峰说,共享与合作如今已成为黄石舰开展训练的核心理念之一。该舰政委张键告诉记者:“舰员之间共享彼此所有训练收获,是我们舰不断取得进步的秘诀。”
事实也的确如此。记者发现,在该舰,各班成员之间、班与班之间、班与部门长之间……各个层面的交流已是常态。
尽管已经调往别的战舰,费秋祥谈起师傅仲昭广,言语间仍然满是感恩。首次见面,仲昭广就向费秋祥摊开了自己的“音感笔记”。同时毫无保留地摊开笔记的还有另外两位班长。那一次,费秋祥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训练收获绝对共享”。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这种共享还在向更大的层面延伸。仲昭广已经多次担任基地声呐专业集训教练员,每次他都会向所有学员倾囊相授梳理出来的最新成果与经验。
每次参加重大演练任务的间隙,黄石舰都会组织本舰骨干与兄弟单位官兵探讨联合作战心得。
如今,共享正在使各方受益。一次,机器发生故障,崔清春主张用现成解决方案。他的徒弟张泳鑫却拿出了基于现有方案的“改进版”。两相对比,崔清春发现,张泳鑫的方法比他的方法快得多。崔清春立即把张泳鑫的做法收纳进笔记之中。崔清春说:“正是因为有这种共享,我自己才能始终‘跑在队伍的前面’。”
敞开胸怀,兼收并蓄。不知不觉间,黄石舰成长为一艘“种子舰”。据统计,自入列以来,该舰先后向兄弟舰艇输送干部16名、战士骨干23名。
“在对待荣誉上要知重、知轻”
记者见到王雪振时,这位舰炮班长正在舰炮设备室给新号手强调主炮的保养细节。
无论是战船靠泊码头还是在海上疾驰,王雪振都觉得时间不够用。除了吃饭睡觉,一天中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在舰炮设备室里度过。
“想得最多的就是赶快把这批新号手带出来,让他们尽快发挥作用。”王雪振说。
“这才是备战打仗的状态。”王雪振告诉记者,这种状态也有助于黄石舰取得更多和更高的荣誉。
受命参加“海洋之杯”舰艇比赛,在感受到使命光荣的同时,王雪振和战友们当时也顿感“压力山大”。
实射、救援、损管、巡检,训练量倍增。训练量最大的时候,王雪振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两个月下来,王雪振瘦了20斤。
“就没你们这样用装备的。”王雪振至今记得生产厂家师傅生气的表情。为摸透舰上装备性能,该舰官兵对包括主炮在内的武器进行极限条件下使用。看着成倍增加的实射次数,生产厂家的师傅走开了,官兵们训练更加放开了手。
得知取得主炮射击项目第一名消息的当晚,王雪振对战友说:这个时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荣誉的崇高与神圣。
如今,王雪振说起这段历史的次数越来越少。问及原因,王雪振说:“荣誉永远是我们要争取的,而不是用来炫耀的。”
王雪振清楚记得,参加“海洋之杯”舰艇比赛载誉归来,黄石舰官兵在母港的码头上休整。期间,舰上没有组织庆祝活动,只是抓紧时间安排官兵休息,此后便迅速投入到新的战备训练任务中。“战场才是荣誉的试金石。” 对此,该舰政委张键这样说。
去年12月25日,在刘公岛,该舰再次组织官兵举行“铭耻铸魂”教育。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的“海魂”雕塑前,官兵们重温历史,立下铮铮誓言。
就在前一天,该舰官兵刚刚参加过三等功庆功授奖仪式。
“解决好了如何对待荣誉的问题,胜战就会更加明晰地成为官兵的根本追求。”该舰所在支队的政治工作部主任沈宇钦这样对记者解释。
(稿件采写得到孙刚政、王峰、李文禄的协助,在此致谢!)
图①:随时出发去海上训练,已经成为黄石舰官兵的常态。
图②:从上战位的那一刻起,官兵就力求“成为战舰的一部分”。
图③:大强度训练让官兵快速摸清舰上装备的性能。王光杰摄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