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带兵是好手 助学动真情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在广东、河南、云南3所学校捐建图书角,他付了差不多5万元!”
“帮8名特困学生解决吃饭难题,他又捐了2.7万多元!”
他是谁?
他叫张尚志,1995年出生,2017年从聊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现任新疆军区某部排长。
面庞黝黑、眼神刚毅,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在张尚志身上,似乎有着太多“反转”:出生在山东,随父母到了北京,在许多人眼里,他确实很幸运;国防生毕业后分配到了边疆,不少人又觉得有些意外。
在“幸运”和“意外”之间,张尚志选择了一步一个脚印,下决心在基层好好磨砺自己。
2018年9月,张尚志从一名战友口中了解到,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不上课外书。他当即萌生了“捐建图书角”的念头。两年多来,他先后在广东省河源市上坪县东南小学、河南省淮滨县陈楼小学、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贺六小学捐建了3个图书角。
一念生,便是千山万水;一缘起,便是一生一世。
“从2018年9月开始,张尚志每个月都给贺六小学寄几十本新书。”贺六小学副校长张诗域原以为,张尚志很难坚持下来,没想到他一诺千金,坚持至今。
2019年4月,新疆库车县第四中学 食堂开启“军民共建爱心窗口”,捐款人也是张尚志。
“训练刻苦,带兵有道,严于律己……”这是上级领导和战友们对张尚志的评价。
看外表,戴着眼镜的张尚志起初给人留下一个文弱书生的印象。后来战友们才知道,他军事素质十分过硬:5公里武装越野保持在21分的水准,400米障碍1分45秒,单杠一练习30个……
他先后获得基层优秀干部、军体运动会单项第3名等多项荣誉。张尚志说,身为军人,当好人必定先当好兵,扶贫助学搞公益,不能偏离了主责主业。
②军民团结好 三地受益多
■赵 威 刘礼斌
夜晚11点格外寂静,广东省河源市上坪县东南小学的办公室里依然亮着灯,教师方琳琳还在加班备课。
突然,手机震动,有新的消息等待查收。“方老师,我刚把这个月3000元钱给您转过去,购买书籍的具体明细表我也发过去了。”
由于时差的原因,广东已是深夜,而远在新疆的张尚志才刚刚结束一天的战备、训练和工作。当月刚发工资,他便把钱给方琳琳转过去,委托她购买一批新书。
2018年4月,人民日报公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让张尚志颇感忧虑: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而这个数字美国是9本,日本则达到了40本。
“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在连队,张尚志主动为战士们搭建阅读平台,利用休息时间将连队书籍按照战法、科技、文化等进行分类,他还把书中枯燥的内容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不少战士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感受阅读的魅力。
书香军营香飘校园。张尚志靠一己之力,丰富着广东、河南、云南3个不同省份3所小学的图书角。
云南省双江县贺六小学位于山区,学生大多来自拉祜、傣、彝等少数民族。一间不大的图书室,外面有个牌子,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一个门牌:尚志图书馆。
铁娜尔是一位9岁的拉祜族小女孩儿,正读三年级,平时接触汉语少,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她说,靠着尚志叔叔捐助的课外读物,她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原本有些内向的她,已经能够大胆与同学交流,课堂上也敢于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了。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淮滨县陈楼小学,班里的小男孩儿们平时交流中,往往会猜想张尚志叔叔所在部队是个什么样子,张尚志叔叔和战友手里的武器有哪些,向往着长大以后当一名勇敢的解放军战士。
③抱团石榴籽 散作满天星
■陈坤丰 刘艳朋
“我当兵之后才真正填饱了肚子,有了一些人的尊严。”张尚志常常跟战友们讲,著名作家莫言写在《吃在少年时》里的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
莫言年轻时,正处在饿肚子的那个年代,吃饭的事大如天。“我们难以体验,却不难想象。”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我们即将看到,更倍感自豪,脱贫攻坚战场上将留下我们的绿色身影。”
2019年4月,张尚志随队到驻地库车县第四中学参加军民共建活动。得知全校尚有50多名学生面临吃饭难题,他感到十分难过:这部分面临特殊困难的学生要么是孤儿,要么家庭极度贫困。张尚志当即向分管副校长李红卫表示,愿意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3000元,先期捐助并保证8名特困生的一日三餐。
“军民共建爱心窗口”建起来后,8名特困学生的吃饭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套餐米饭、汤面、包子、鸡蛋、香蕉……”教师宋军平介绍,8名特困生很争气,个个学习成绩优良,尤其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莫尼热·艾买尔,几乎包揽了年级理科第一名,前不久化学单科还得了满分。
抱团石榴籽,散作满天星。张尚志的善行带动了更多人,他打算为学生们组织一次募捐活动,解决更多贫困家庭学生的燃眉之急。承包学校食堂的邹佳威获悉后,特意在食堂推出“一元窗口”,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就餐。学校也正在准备筹建一个“爱心超市”,每周布展一次捐赠物资,供家庭贫困学生免费选择自己需要的生活或学习用品。
维吾尔族群众帕孜勒说,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就是在这样的爱的故事里点点滴滴强化起来的。
④为民是宗旨 传统有传承
■王笑晗 陈付洪
“会炒一手好菜,还会给我泡脚做按摩。”提起儿子张尚志的优点,在北京市一个街道社区工作的妈妈倪金玉一脸骄傲地说。
这时,爸爸张安山插话:“你以为儿子专门为妈妈练手艺啊?炒一手好菜,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能为战友们服务;泡脚按摩,是为了能给发生训练伤的战友减轻伤痛。”
夫妻俩一面开玩笑,一面不知不觉说起儿子的少年往事。
2011年刚到北京的时候,院里有一位农民工的孩子,跟着爷爷生活,不少人嫌他淘气又脏兮兮的,张尚志却常常给他送吃的。有一次,小家伙闹肚子。张尚志带他去厕所,过了很久没有回来。等倪金玉找到他的时候,张尚志正给小家伙清洗弄脏的衣服呢!
当得知张尚志出生在军人之家,许多人赞叹:“家风家教好,孩子差不了。”
每当这个时候,张尚志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们连长李帅还资助3名贫困家庭学生考上大学呢!”接着,他掰着指头接连说出一串名字,都是公益路上自己的同学和战友。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看到身边的榜样,正是张安山、倪金玉夫妇在家庭教育中秉承的一个原则。
“每个月拿出3000多元扶贫助学,张尚志跟你们商量过吗?”上过战场的军队退休干部张安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提起了当年的王震和新疆建设兵团:全体建设者主动节衣缩食,一年两套单军装变为一套,一年一套棉军装变为两年一套,衬衣领子去掉了,4个口袋变为两个。每个团、每个连都把一半以上办公费拿出来搞建设,每名战士奉献一半的津贴用于建设……
张尚志则说:“就权当我把艰苦边远地区补贴拿出来,作了贡献吧!”
为民是宗旨,传统有传承。原来,这就是答案。
张尚志扶贫助学两年多来,将自己的艰苦边远地区补贴拿出来,用于捐建图书角、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就餐困难。上图为他捐资助学的部分微信截图和收据。(吕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