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去年早些时候公布了基于“猎鹰9号”火箭的“太空拼车”项目,旨在将小型卫星的发射报价降至225万美元。作为其航天发射市场的重要客户,美国军方无疑乐见其成。去年6月25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依托“猎鹰重型”火箭成功完成24颗小型卫星的发射任务,其中包括美空军的3颗军用卫星。
——囿于一家独大。随着上世纪70年代航天飞机计划横空出世,美国政府曾采取一系列管制措施,将卫星发射任务向航天飞机倾斜。但随着“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意外失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航天飞机纷纷陷入停飞调查,其背后高昂的维护成本与潜在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出来。
回过头来,尽管迫不得已取消对运载火箭使用的政策性限制,但多年来厚此薄彼的太空政策,已严重制约美国卫星发射产业的多元发展。彼时美军目之所及,能够完全满足自身卫星发射需求的,只剩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两家军工巨头。
可偏偏在2006年12月,这两个原本应是“冤家路窄”的竞争对手,出人意料地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发射联盟”。此后10年间,美军大型卫星的发射业务基本被“联合发射联盟”包揽。像这样一家独大的结果便是“店大欺客”,高昂的发射报价,不仅极大制约美军的太空作战能力,还削弱了技术变革的内在动力——在完全掌握市场话语权的前提下,“联合发射联盟”所提供的运载火箭为实现最大利润,普遍采用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
——风险难以管控。面对动辄数亿美元的“天价”,俨然已是“冤大头”的美军,只得逐步将部分卫星发射业务转交商业航天公司。尽管后者的报价远比“联合发射联盟”低廉,但一旦牵扯到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等用途敏感的大型军用卫星,顾虑重重的美军又得回过头来求助“联合发射联盟”。
2014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就因上述原因对美空军提起诉讼,指责其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卫星发射合同直接授予“联合发射联盟”。为了息事宁人,美军最终同意进一步开放军用卫星发射市场。
2016年4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度争取到美空军的第三代GPS卫星发射业务。可没想到,美国国内却再度就此展开争论——一方面,由于自身主动撤回对政府的诉讼,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获得美军资质认证的过程饱受质疑;另一方面,因为该公司2015年执行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时发射失败,不少人认为准许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如此重要的军事任务,会为国家安全带来风险。
——无奈只得折中。时间来到2018年12月,随着矗立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猎鹰9号”火箭顺利升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如约完成美军交付的卫星发射任务。在这种成功案例的带动下,包括蓝色起源公司、轨道科学公司在内的一大批商业航天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军事航天市场。
从现实情况看,美军想要完全指望商业发射模式依旧困难重重。为实现投资人预期的盈利目标,部分初创企业哪怕技术尚未成熟,也硬着头皮早日实现火箭首发。与之相比,已有数十年卫星发射经验的“联合发射联盟”近年来表现颇佳,似乎从侧面为“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说辞提供了事实依据。
也许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哪怕双方报价差距明显,美军在确定2019年首批卫星发射竞标结果时,最终还是将总计6项发射任务平分给“联合发射联盟”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这种近乎折中的方案虽然看似小心谨慎,但仍难掩其现阶段进退两难的无奈与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