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英国第三空军大队总司令鲍德温曾发布一项命令,要求对英军所有参战飞机特别是坠毁飞机进行细致调查。调查结束后,鲍德温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导致飞机坠毁最主要的原因,既不是敌人的猛烈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恶劣天气,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既不是在激烈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营着陆的几分钟里。
鲍德温经过分析发现,飞行员在战场上精神高度集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可在凯旋返航途中,他们的精神越来越放松,看到熟悉的基地、越来越近的跑道时,不自觉产生一种没有任何戒备的安全感和松懈感。然而,恰恰就是这瞬间的放松和懈怠,容易酿成大祸。鲍德温据此认为:失败往往不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在精神最放松的时候。离胜利越近,越要提高警惕。
最后的懈怠往往是致命的懈怠,而这种懈怠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从事紧张危险工作、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一般会最大限度调动全身注意力,专心致志地把事情做好甚至做到极致。然而,当战胜危险、即将完成任务时,精神难免松弛,懈怠也往往随之产生,而由懈怠酿成的危险也就会如影随形。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战争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一场战役还是一次战斗,都需假以时日。敌对双方不仅要进行智力的角逐、实力的搏杀,而且要进行精神的较量、意志的比拼。交战伊始,双方刚刚拉开架势,往往互不掌握对方底数,每走一步都会谨小慎微,因而不敢有丝毫懈怠;几经交锋拼杀之后,尚不知战局如何演变、最终谁赢谁输,因而还是不敢歇气松劲。临近尾声时,胜败已露端倪或将成定局,则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临败者为力挽危局而奋力拼杀、破釜沉舟,临胜者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另一种是,临败者因败局将至而丧失斗志、破罐破摔,临胜者因胜利在望而沾沾自喜、松懈斗志。这时候,能不能慎终如始、奋战到最后一刻,往往决定着谁是最终的胜利者。正如辛弃疾在《稼轩集钞存》中所说:“凡战之道主乎胜,而胜败之数不可必。始败而奋,终则或胜;始胜而骄,终则或败。”
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慎终而招致最终失败,庶几成为战争中难以绝迹的现象。1814年2月,拿破仑在布里昂战场初获大胜,但在接下来的拉罗提埃战场却被联军包围而陷入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局,拿破仑失去了初战时的镇定、谨慎和机智,竟仓促分兵两路退却逃跑。可联军竟然也没有乘势追击、力歼敌军,从而使拿破仑避免了惨败。这里,敌对双方都犯下了不能“慎终如始”的错误:一个初战获胜后未能巩固胜利而被敌人围困,一个围困敌军后不能发展战果而与胜利擦肩而过。倘若有一方能够“慎终如始”,这段历史就可能被彻底改写。
“慎终如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战争接近尾声时,敌对双方都已付出智力、体力、财力等方面的极大消耗,无论是临将胜利还是临将失败,能否坚持到最后一刻,尤其是能否像战争初期那样依然谨慎小心、倾心倾力,没有半点麻木、懈怠或泄气,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这时候,不仅需要谋略、战术得当,还需要体力、精力旺盛,更需要意志、毅力坚韧。而这一切,无不需要在平时的长期训练中刻苦锤炼、逐渐养成。只有平时训练到“家”了,战时才能“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