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团长的扣子去哪了


■王延升

引 子

1年前,有位战友在微信群里发了一篇名为《天山筑路记》的“美篇”,图文并茂地描述了我们团在上世纪70年代参与修筑天山独库公路时的一段经历。其中一幅被标注为“时任团长吴忠”的黑白照片(上图),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一幅在室外拍摄的半身照。照片上,时任某红军团团长吴忠,身着冬装,面带微笑,神采奕奕。照片用光、构图讲究,使得本来就英俊威武的老团长,又平添了几分和蔼可亲。

只是,画面中老团长军装的第二粒扣子不见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想,这位平时作风严谨、非常重视军容风纪的老首长,怎能忘记在公众场合系扣子?那么,他衣服上的第二粒扣子究竟去哪了?

出于习惯,我用作图软件修复了那粒缺失的扣子。出乎意料的是,当我把修复好的照片再次传到战友群里时,却引来大家的“不满”。

很多人在群里说,当年在山上修路时,老团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以普通一兵的身份与他们一起推车拉土,一起抡铁锤打炮眼,一起抬石块扛木头,蹭掉一粒扣子是很正常的事。

我辩解道,在没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军容风纪不整,会对团长产生负面影响。

大家说,在那种情况下,掉一粒扣子不算什么,很多时候衣服上的扣子全被蹭掉了都顾不上缝,只能用导火索皮往腰里一绑了事。

大家说得在理,我无言以对。

后来,当我又看到一幅老团长与战士们一起扛木头的照片时,先前的疑惑算是彻底解开了,也让我再度回忆起敬爱的老团长。

老团长原名吴自功,1928年出生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附近的张吴村,由于家境贫寒,3岁时由姐姐带着去挖野菜时险些被野狼叼走,幸亏被村里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13岁时他被迫去地主家当长工,后来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身心都受尽折磨。

1948年元月,他加入了王震司令员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与同年入伍的张富清一起分到359旅718团2营,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在解放战争及挺进新疆的过程中,他因作战勇敢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并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上世纪50年代,他在完成建设边疆的任务中又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1次和三等功2次。1956年,他被新疆军区授予“解放奖章”。1988年,他被原兰州军区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1950年,作为陆军战斗英雄,他被选为空军飞行学员,到青岛航校学习驾驶战斗机。孰料,由于在壶梯山战役中右手腕负伤,留有弹片,他因不能操控飞机而抱憾退出。当航校领导欲让他留下提拔为警卫营营长时,他却婉拒,毅然决然返回新疆,回到他热爱的老部队。

1958年至1961年,他被组织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合成指挥系学习。在那里,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获得本科学历,还被评为“五好学员”。

老团长戎马一生,从一名作战勇敢的重机枪手被逐级提拔,直至镇守边关某师的副师长,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脚踏实地。不论在哪一级指挥岗位上,他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强将手下无弱兵,他培养的干部顶呱呱,率领的团队嗷嗷叫,执行任何任务都是“大腿上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

1962年,边境狼烟骤起。为了表达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老团长改名为“吴忠”,临阵受命,急赴陕西西安、宝鸡,为军队选拔英才。1200多名有学历、有知识的热血青年跟随他到了边疆,在组织的培养下成长为骨干,其中不乏师团级指挥员,有的还成为高级领导干部。

1975年初春,老团长响应毛主席“要搞活天山”的指示,拖着战争留给他的伤残身体,率领着这支“建立在井冈山,成长在延安,南下又北返,南泥湾大生产,翻越祁连山,镇守西边关”的光荣团队,以战斗的姿态来到天山腹地——海拔3700多米的铁力买提达坂安营扎寨。在既不懂筑路技术又缺乏专业工具的情况下,他和战士们一起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发扬南泥湾光荣传统,硬是用十字镐和架子车,靠着大家的双手和汗水,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迅速实现了由步兵向工程兵的转变。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他们在“雄鹰飞不过,黄羊难攀援”的冰达阪上修筑了一条三级战备公路,提前2年完成计划花费7年的任务,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和新疆军区授予“建设天山开路先锋,保卫边疆再立新功”锦旗,同时受到国家交通部表彰。

施工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老团长灵活运用野战部队的作战指挥理念,把全团主力连队全部部署到从铁力买提隧道南出口至山下6.9公里路段的15个回头湾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施工现场设立的前线指挥所里,尽管是团领导轮流值守,但老团长几乎一直铆在那里。

当年跟随团长的公务班长马汝山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傍晚,大家正在赏月交谈,老团长悄悄叫上他们,拄着他们在灌木丛里砍的小木棍做的“拐杖”,让公务员提着马灯,来到半山腰的施工现场勘察。那天下午,一些连队放了炮,效果怎么样?险情有没有?老团长白天在团部开了一天会,傍晚才赶到山上,总感到心里不踏实。为了及时摸清情况,妥善安排之后的施工计划,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七八里路,将7个连队的施工现场全都查看了一遍,直到凌晨1点才返回营地。

在当年编印的战地小册子《松柳集》里,我看到这样一段描述:“上山以来,团长风里走、雨中行,漫山遍野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对施工区内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石头、每一个作业点,甚至哪里有个小坑,哪里有个小包,都刻印在心里。他像战前观察敌情那样,深入最前沿,像抗日战争中的老团长陈宗尧那样,以身作则、冲锋在前。”

团史里也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施工中,团党委一班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站在施工第一线。团长吴忠一直和战士们一起抡锤挥镐,推车抬土,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解决,他一个人就用断了9根抬石块的木杠子,一个月就穿破了4双解放鞋,被战士们称为“铁肩膀团长”。在团领导的带动下,广大官兵在施工中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保证了施工的顺利推进。

写到这里,我觉得老团长的扣子去哪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战士、老英雄、老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不辱使命,对党忠心耿耿、对事业兢兢业业的高尚品格。

1985年,老团长离职休养。2014年4月23日,老团长在陕西西安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老团长的这张照片,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一代人的初心。他本人更像是一个标杆,为当代军人树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愿后来人能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努力,继续前行。

(整理:董云杰)

图①:老团长和战士们一起扛木头。

图②:老团长(右二)在冰达坂考察路况。

图③:老团长(右二)在施工间隙和官兵合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