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村口,两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樟树迎风舒展,似张开怀抱欢迎远方来客。
1月10日,当记者随火箭军机关精准扶贫队来到村口时,一位在树下晒太阳的老奶奶远远地就笑着朝我们招手。“你们又来啦!一路辛苦,先坐下歇歇……”说话间,热情地拉住火箭军某部干事赵兴波的手。
“这位老人姓谭,是村里的留守老人。”赵兴波向记者介绍。作为火箭军机关委派的联络员,赵兴波到澄江村不下20次,对村里社情民情“一口清”,而村民也早已不把他当外人。
澄江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曾在此驻扎,村里先后有100多人参加红军。因地理位置偏僻、缺乏致富门路等原因,3年前村里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595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16年,火箭军机关定点帮扶澄江村后,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
“这条连接319国道的进村路就是火箭军官兵翻修的。”从火箭军部队退役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卫东指着一条宽敞的沥青公路向记者介绍。
“这是双拥路,更是致富路!”村民谭年新笑着接过话茬,“过去路面坑坑洼洼,遇上阴雨天更是难以下脚。如今,6米多宽,并排能跑两三辆车,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景观灯……”
行走不远,养殖大户谭金生迎了上来。2017年,听说火箭军机关帮村里建起了养殖基地,长年在外务工的谭金生放弃了高薪工作,回村搞起家禽养殖。“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部队手把手帮扶,我还在外面打啥工?”如今,谭金生的养鸡大棚收益颇丰,规模不断扩大,还吸收了42户贫困户就业。
沿路边的石板路拾级而上,一座傍山而建的漂亮楼房映入眼帘,这是村民谭年浪的家。以前他家一直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火箭军机关对口扶贫后,帮包括谭年浪家在内的贫困军烈属家庭进行房屋改造。新房盖起来了,部队还送来了家具,谭年浪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帮助修路建房,子弟兵还带来了新理念、好作风,更有致富新思路。”村党支部书记谭富荣如数家珍,“火箭军机关大力实施设施援建、助教兴教、产业帮扶等6项举措,着力办好20件实事,村里一天一个样。”
谭富荣脱口而出的这组数据,对于村民谭金生和刘小凤来说是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谭金生告诉记者,火箭军精准帮扶队帮村里建起电商平台和网吧,设立电商服务点,去年他家的农副产品在网上就销售过半。“火箭军机关还协调帮助我们乡村教师到北京参加学习培训。”村希望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刘小凤自豪地说,如今学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周边300名学生前来就读。
听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转眼间已是夕阳西下。站在谭年浪家楼前远眺,只见澄溪河蜿蜒而过,古老的客家祠堂一座接着一座,古亭石桥星罗棋布。有的村民在火箭军援建的100亩蔬菜大棚里紧张劳作,有的村民三五成群在祠堂前聊天交流,放学的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嬉戏,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
2019年,澄江村人均年收入达10073元,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澄江村一跃成为脱贫攻坚样板村。“没有火箭军的帮扶,就没有澄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葛坳乡党委书记谢文斐动情地说,“军民携手同心合力,革命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报江西于都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