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合成营进攻演练,合成四营“败走麦城”的原因引人深思——

火炮失准,岂能埋怨“地太软”


■杨智超 盛洋迪 吴彦志

“同样的装备,同样的操作流程,只是换了一个发射地点,为何毁伤效果相差如此之大?”面对导调组宣布“败北”的结果,第72集团军某旅合成四营营长文超望着阵地,感受到了冬夜里的彻骨寒意……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子时,一发发迫击炮炮弹呼啸发射,赤红的尾焰划破夜幕,一场合成营进攻演练激战正酣。

“轰!轰!轰……”目标区域传来阵阵轰鸣。随即,指挥所内的火力打击效果评估系统迅速做出判定:“‘敌方’通路火力支撑点毁伤程度90%,丧失作战能力。”

硝烟未散,合成四营右翼攻击队穿过通路率先向“敌方”前沿阵地发起猛攻。

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时,“敌方”阵地侧翼多处隐蔽火力点突然开火,将合成四营右翼攻击队压制在山腰,动弹不得。

“‘敌方’一旦对我右翼攻击队形成合围,后果将不堪设想。”文超意识到态势不对,迅速决定:火力分队在最短时间内前推,对“敌方”隐蔽火力点进行“点穴式”打击,掩护部队进攻。

火力连连长江斌临危受命,带领火力分队在茫茫夜色中快速机动,在新的射击地域展开,按照情报指引的打击目标,迅速做好射击准备。

“一发装填,放!”随着江斌一声令下,几十门迫击炮烈焰出膛,一枚枚炮弹直扑“敌”火力点。

然而硝烟过后,指挥所对火力打击效果做出评判:“‘敌方’隐蔽火力点毁伤程度仅为30%,依然具有作战能力。”

更糟糕的是,暴露位置的火力分队,随即遭“敌方”火力反制,损失惨重。风云突变,失去火力支援的合成四营“败走麦城”。

走下演练场,文超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更换了发射地点,火力打击毁伤率从90%降到30%?究竟啥原因?!

“前推后展开的阵地位置,土质情况比较特殊……”反复勘察战场后,江斌的一句话让文超恍然大悟。

原来,迫击炮射击时,巨大的后坐力会通过炮尾的座板传导给地面。为减少地面产生的动态负载对射击命中率的影响,理想情况下都会选择较为坚硬的地面作为支撑。

这次,火力分队到达预定地域展开后,也有官兵发现土质偏软,但战况紧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都怪这地太软,要不然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一些官兵忍不住抱怨。

“战场上谁会给咱们理想的发射环境?”文超反问道。

“真上了战场,态势往往千变万化。与其说土质不够硬,倒不如说咱们的打仗本领不够硬。”该营党委复盘战局,痛定思痛。为补齐短板弱项,他们按照“环境预想、实弹检验、对照分析、统筹数据”的方法,把“险情”“意外”融入训练的各个环节,先后采集上百项数据参数,梳理出《火力装备多环境参数效能手册》,为不同条件下的火力打击提供参考。

不久后的一次演练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火力分队官兵迅速判断风力、湿度、土质等情况影响,对照平时训练中积累的环境数据,快速修正射击参数,一声声巨响后,目标被摧毁。

上图:该旅组织合成营进攻演练。

张 毛摄

备战札记

打仗要“因地制宜”

■旅 长 王秀峰

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所谓“因地制宜”,不仅仅指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更深层次的是指在战场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和其他客观条件,权衡利弊,便宜施策,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方能赢得战场主动。

求胜是军人的天性,然而部分官兵把败北的原因归结于环境不理想,看似是战术方法不能因地制宜,实则是思想停留在平时而非战时。试问:真正的战场上,哪来理想的环境、理想的设定?

放眼未来信息化战场,作战节奏切换更快,作战环境更复杂,战机稍纵即逝。对于指挥员而言,更需要“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及时冷静判断,灵活运用战法,才能运筹帷幄、制胜战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