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东北全面振兴:转变观念 大胆去闯

——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


■本报记者 佟欣雨

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厂区,起重机吊起出口的自卸式煤炭漏斗车。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一汽职工在总装车间内对生产的红旗轿车进行静检作业。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在位于辽宁沈阳的东北制药集团,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
新华社发

第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艘万吨轮船……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156项重点工程中,东北地区就有54项,这里的白山黑水创造了太多辉煌。

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篇重要文章中,习主席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下一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当前东北经济形势怎么样?新一轮东北振兴前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接受了记者采访。

第一轮振兴VS全面振兴

继往以开来 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路

提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很多人都会觉得耳熟能详。的确,自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来,振兴东北已走过17年的历程。

对此,李凯介绍道,这17年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为标志,东北地区主要经历了两轮振兴过程。而这两个阶段,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东北地区此前创造了十分辉煌的历史。然而在21世纪之初,当地国企普遍处于经营不善、大批职工下岗的状态。“这么多工人能否再就业,东北经济能否恢复发展,在国家飞速发展的大潮中能否跟得上、站得住?这是第一轮东北振兴主要解决的问题。”李凯说。

数据显示,2015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GDP分别达到2003年的4.79、5.36、3.72倍,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果……在2003年开始的第一轮振兴过程中,东北完成了解决发展的基本任务。

“我们在看到第一轮振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得并不彻底,只是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情况下被掩盖了。”李凯说,东北地区的发展问题,更多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问题。能不能依靠市场发展起来,是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例如,第一轮振兴的工作重点依旧放在重工业上,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就容易造成发展后劲不足。正因如此,新一轮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应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对于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目标,李凯认为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恢复此前跌幅较大的经济增速,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东北经济恢复常态水平。”李凯说,长期目标则是解决东北振兴中体制机制和结构转型两个根本问题。

数据显示,占据东北经济半壁江山的辽宁省,经济增速从2016年负增长,到2017年由负转正,再到2019年上半年的5.8%。李凯认为,总体上,新一轮东北振兴已出现了很多积极因素,东北经济恢复性态势已经形成,但东北振兴仍然面临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曾经辉煌VS振兴前景

以人为核心 实现全方位均衡发展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70华诞,习主席乘检阅车,经过金水桥,驶上长安街,依次检阅15个徒步方队、32个装备方队。这辆检阅车,有个响亮的名字——“红旗”,来自东北的中国一汽。60年前的同一天,10辆崭新的红旗轿车亮相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第一款自主制造的高级轿车。

作为东北最为著名的汽车品牌,红旗牌汽车与东北经济“同甘共苦”,走过经济发展的低谷,走过转型发展的阵痛。数据显示,红旗牌汽车在2019年1-11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11%,而这也成为东北经济走出低谷的一个侧影。

李凯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主要有两大背景,一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二是处于老工业基地自身衰退和调整过程。与东南沿海等发达省份相比,东北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发育不完善,社会发动不彻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不准确,这些共同构成了东北振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那么,东北振兴的前景究竟如何?李凯分析道,结合德国鲁尔区、美国匹兹堡等老工业基地的转型经验,对东北振兴主要形成3个方面认识:一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产业中心在区域间转移是客观规律,必须在承认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寻求振兴对策;二是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任何振兴工作思路,都应基于长期的预期;三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以人为核心的振兴,不是仅以重振区域经济为目标的振兴。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其振兴过程可能与某些特征的衰落同时存在。东北振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规模排名的恢复,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中心地位的恢复,也不仅仅意味着人口规模的恢复。甚至在振兴过程中,会出现人口数量继续相对减少、经济规模继续相对下降的趋势。”李凯说,在这些过去“辉煌”特征消失的同时,振兴的目标是人均意义上经济质量的提高,是人口数量、经济结构和人均收入实现的新均衡,是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均衡的发展。

国有企业VS民营企业

“一家俩孩子” 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

午饭时间已至,东北制药207分厂钳工孟宪伟没有像往常一样,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食堂吃饭,而是先赶着去更换一台设备的滤网。“‘混改’以后,大家都主动加班加点,想着为企业多出一分力!”孟宪伟说。

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制药,是我国骨干医药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援建全国19省市52家医药企业,被誉为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摇篮。然而近年来,受制于体制机制、历史包袱等一系列原因,这家老国企一度陷入经营不善、职工下岗的困境。

为此,2018年,东北制药被沈阳市确定为全市唯一一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进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控股经营,全面植入民营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及激励约束机制。一年多来,这家企业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巨变。数据显示,仅2018年,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64.04%、纳税同比增长49.06%,员工人均月收入比混改前增长61.81%。

据了解,此次混改,新控股方不但没派一名管理人员,没有裁减一名员工,而且以前因经营困难而下岗的2000多名职工,又被召回企业重新上岗。

提到东北制药的成功经验,李凯说:“国企和民企就像一个家庭里的俩孩子,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而应该共同发展进步。”他分析道,当前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表现,一是产业结构老化,二是市场主体不够活跃,三是开放程度不高。这3个方面如同一个头尾相连的闭环,互相交织在一起。市场主体不变,产业结构就很难改变,各种各样的经济形态就改变不了。因此,必须兼顾解决,找到突破口,在开放的同时培养市场主体,改变产业结构。

李凯说:“当前寻求这一突破的要点,不在于调整民企和国企的关系,而是通过国企改革、为民企创造环境,推动两者共同发展,在同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让他们共同成为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他总结道,壮大市场主体,不是单纯从体量上扩大,而是让国有企业改革到位、民营企业活力强劲,培养在市场环境下能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主体。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