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初临,我随西安市军休中心艺术团的四十多名团员再赴延安。没想到我竟比第一次去还激动,出发的头天晚上,几乎兴奋得没怎么睡,像个孩子,眼巴巴盼天亮。
途中,远山近岭已见初霜。此行,我们住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延安八一敬老院,担负着全市老红军、老八路,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工作。目前在册的二百多名老兵,在这里享受免费食宿、照护和医疗保障。这所敬老院,不仅是他们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也是弘扬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敬老院综合楼大门前的照壁上,“延安八一敬老院”几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楼前挺拔的银杏树,一树金黄,像一首耀眼、响亮的诗行。枯索的冬天,楼西侧院落的月季,是敬老院里最耀眼的花,花朵丰盈而饱满,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院里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年龄大多在八十岁以上。王布福是百岁寿星,这位历经枪林弹雨、饱经生死考验的老人,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的笑容。他穿着一身绿军装,精神矍铄,透着一股老军人的英武与风采。我知道,每位老军人身上,都有一部令人敬仰的人生传奇,他们的战斗故事和传奇经历,如初冬的阳光,落进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心里,让我们心生敬重与温暖。
刘天佑是曾在八一敬老院居住过的女红军。1933年,她加入了红军。她从事过宣传工作,担任过教员,也做过医护工作。1935年8月,她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两次穿过草地。后来,因为生病,刘天佑无法继续参加战斗,留在了延安安塞县招安乡。虽然离开了部队,但长征经历中磨砺出的革命精神,成为她一生都在追求和秉持的人生准则。
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那年,92岁的刘天佑作为陕西省第一棒奥运火炬手,她头戴红军八角帽,胸前挂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纪念奖章,勇敢地完成了圣火传递任务。她说:“传递奥运火炬,也是传递延安革命精神。”
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诸多重大战役的老红军康文华,出生于1921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原北京军区工作。战争中的炮火严重损伤了他的听力,几乎听不到别人说话。后来,响应国家号召,他带着老伴及4个孩子回到了老家延安。他的旧绿军装上,一直佩戴着他最珍爱的三枚勋章:八一勋章、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老人胸前的勋章,是他革命人生的见证,也是一生忠诚信仰的见证。
87岁的张洪山,1947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解放战争,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老人的牙齿几乎掉光了,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他在延安牌香烟盒上写的快板书“夸延安”,字迹工整。有人请他说书,他从不拒绝,打起竹板就来。老人打竹板的手有些颤抖,但声音洪亮,节奏感特强。最后一段说道:“名山名景说了一段又一段,回头咱把革命旧址表一番。毛主席住过凤凰山,周总理曾在枣园把家安,党中央住咱杨家岭,朱总司令王家坪里扎营盘。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大生产,开阔的十里稻田赛江南,一曲名歌代代传、代代传。”
84岁的寇军生,是敬老院里比较年轻的,参加过西藏平叛和边境自卫反击战。除了腿脚乏力,身板还算硬朗,是院里合唱队的指挥。他热情爽朗,乐观豁达的性格颇有感染力。那天,艺术团的队员们跟老人们一起联欢,他一口气指挥老人们唱了两首歌,还意犹未尽。
我到他房间拉话话儿,他拿出饼干硬往我手里塞。与他作别,他执着地翻箱倒柜找出一块石头画,让我带给孩子。我被他宽厚善良的爱心感动不已,致以军礼表示敬重和感谢,连说:“心意我收下了,请您拿上石头画,让我拍张照发给孩子。”这时的寇老,开心得像个孩子。孩子看到照片,回复他:“谢谢老革命爷爷,祝爷爷健康长寿!”他看着,一脸欢喜。
我平时不大喜欢照相,这次,我也和艺术团的队员们一样,争着跟老人们合影留念。他们是我们心里最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