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课题组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在充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法治化现代化迈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体现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多种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及公共事务的多样性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治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势在必行。二是群众诉求更加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更加强调从单纯行政管理转向全方位服务,从提供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从保障治安稳定转向提升幸福指数。三是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既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也为舆论监督和交流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信息化、网络化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能力,也有助于群众更好地反映情况、行使监督权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助力社会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对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党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治理实践、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构建“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群众受益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贯彻群众路线,感知基层需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基层群众的利益表达和维护机制。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基层社会治理实效的根本标准,通过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需求。

坚定发展信心,强化责任担当。基层干部应进一步坚定信心,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守土意识,勇于攻坚克难,直面矛盾不回避,第一时间倾听诉求、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忠诚履行职责,竭诚为民服务,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扛起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任。

发动群众参与,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要充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确立权责明晰、分工负责、内在驱动、激励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责任链条,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通过推动多元合作共治,吸收和借鉴不同治理方式的经验,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良性互动,将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

(执笔:陈昌盛、冯卫华、高卫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