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石祥(笔名石祥),1939年1月出生,1958年10月入党,同年12月入伍,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作词谱写了歌曲《十五的月亮》等作品,被誉为“真正的战士诗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多次。1999年12月退休以来,我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挥洒余热,贡献力量。
文艺工作者搞创作、出精品,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指引
我出生在河北省清河县一个靠天吃饭、半年糠菜的赤贫家庭,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关怀培养,教会了我知识,塑造了我的灵魂,把我培养成一名光荣的部队文艺战士。多年的创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文艺工作者搞创作、出精品,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指引。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理论学习一点也不能放松,思想改造一刻也不能停止。我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学习、政治教育,又自费订阅了10余种报刊,制订了个人学习计划,持之以恒地学理论、写心得。
我常给所里年轻官兵和儿孙讲,学理论不下一番苦功夫不行,必须熟背、强记、深思,真正烙印在脑海里、铭刻在骨子里、融入到血液中。每次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下发重要文件,我都第一时间进行学习,逐字逐句研读领会,仅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就通读了3遍。有一次所里组织党课教育,政委问谁能说出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我脱口而出,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他们都没想到我这个耄耋老人还能记得这么清楚。
艺术不分年龄大小,岗位退了创作不能退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从写“枪杆诗”开始文学创作的。在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我在诗歌和歌词创作方面写了一些东西,党、人民和军队给予我很多荣誉。刚退下来时,有的同志跟我讲:“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名气也有了,职务待遇也不低了,可以好好休息、安享晚年了。”但我想,艺术不分年龄大小,岗位退了创作不能退,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文艺老兵,应该为军而写、为兵而歌,言战士之志、抒战士之情、壮战士之威、扬战士之风。我退休时,正赶上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撰写解说词,为《世纪大阅兵》大型纪录片编写文学脚本,同时原总政治部又让我牵头创作《军人道德组歌》。面对光荣使命、艰巨任务,我带着创作组的同志冒着酷暑,深入阅兵村,与受阅官兵同吃、同住、同操练,每句解说词都逐字推敲琢磨、反复征求意见,保证了准确、鲜明、生动。《军人道德组歌》的创作也经历多次打磨,前后历时1年多,最终荣获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从事文学创作近60年,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些年来,我创作了《兵之歌》《新的长征》等多部诗集,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歌曲《望星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至今广为传唱。2014年,我积极支持帮助组建了戎晖老战士艺术团,对《长征组歌》进行创新编排,同时还创作了歌曲《一带一路一支歌》等。近年来,老战士艺术团先后到阅兵村、革命老区义务演出几十场次,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
心正才能笔正,立艺必先立德。我始终认为,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律己修身,以道德的厚度提升艺术的高度。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良好家风涵养初心本色。我和老伴穿了一辈子军装,潜移默化中儿孙都产生了浓浓的军人情结,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和一个孙子都是军人。退休20年来,我始终保持军人作风,生活追求简单朴素,在我和老伴的影响下,儿孙们心态阳光,工作敬业,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奉献。
我认为,职务身份可以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必须感念党恩,以赤诚之心回报社会、奉献人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金沙江畔一所民办小学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儿童,每天凌晨沿着羊肠小道从乌蒙山顶下山读书,便萌生了捐资助学的想法。2015年,我募集近百万元用于改善这所小学的学生食宿条件,并为学校题写校名“月亮小学”。之后,我还筹资资助了家乡河北省清河县的贫困学生和家庭困难的教职员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人称我为“80后”,但我还不甘心落这个“后”。我将不忘初心听党话、牢记使命跟党走,力争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作者系北京卫戍区西城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此文摘选自作者在全军老干部工作暨“三先”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