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川蜀大地,寒气逼人,第77集团军某旅一场侦察兵年终考核精彩上演。随着导调组下达“概率瞄准器损坏”的特情,各侦察分队纷纷自制简易设备,重新对炸点进行捕捉。
考核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让人意外的是,负责现场督考的作训科参谋陶涛,并未将各侦察分队的现场表现纳入“年终考核成绩单”,而是冷静盘点分析他们在该特情处置中的对错得失。
实施考核却不计入成绩?见记者满脸疑惑,旅参谋长李鑫一语道破玄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特情并非新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题”,而是旅里着力提升官兵打仗能力而新设的一道“附加题”。不止于此,在今年旅里“各行各业”的年终考核中,类似的“附加题”比比皆是,数量不等。
原来,部队调整改革后,该旅党委在合编合训中发现,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专业,但对一些克敌制胜的战训法,不少官兵有着独到见解,尤其在技战术运用方面,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已经掌握了许多成熟有用的招法,而这些都是教科书里找不到的。
如何在旅队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关键期,引导官兵既按纲施训打牢基础,又丰富发展现有的“胜战之策”而不至于顾此失彼?细致分析旅队谋战抓建的现状后,旅党委想出一个“两全之法”,即“基础题+附加题”的考核模式。其中,“基础题”所考是新大纲规定的必备能力,突出应知应会,成绩纳入年终考核;“附加题”严于大纲、高于大纲,侧重险难偏怪,旨在锤炼官兵的思考力、创新力、应变力,不计分数、不搞排名。
“全新的考核模式,激发了官兵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动力。”李鑫告诉记者,近年来,旅队官兵一边紧盯战斗力建设的“四梁八柱”一锤一钉打基础,一边动态分析训练形势,研究创新战训法,不断提升备战打仗本领。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旅不仅在联合实兵演习、网上指挥对抗、高原实弹射击等大项任务中次次站排头,还探索总结出16类200余种技战术特情,部队在难局困局险局中的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附加题”不能脱离实际
■第77集团军某旅参谋长 李 鑫
探讨设立“基础题+附加题”的考核模式时,一名作训参谋问过我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不把“附加题”融入“基础题”中一起考?其二,为何“附加题”的考核不计分数、不搞排名?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防止官兵出现“基础题”还没答好,却在“附加题”上拼尽心力的情况。因为,战斗力生成要遵循由低到高、逐级提升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一口吃成个胖子”。
而在练兵备战工作中,有的单位喜欢赶时髦,脱离人员装备实际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发明创造,概念虚而又虚,招法玄而又玄,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往往中看不中用。搞这样的“附加题”是有害的积极性,也是破坏性创新,必须加以纠正。
考场“附加题”,战场“必答题”
■第77集团军某旅政委 王学文
有一句谚语:一切都在流动,一切又都碰撞在一起。辩证地看待“基础题+附加题”的考核模式不难发现,无论是“基础题”还是“附加题”,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今天的“附加题”,很有可能是明天的“必答题”,而这种变化,既来源于军人对未来战争的忧患与前瞻,也伴生于部队备战打仗能力的“水涨船高”。
未来战场,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谁也无法辨清哪些是“基础题”,哪些是“附加题”。因此,在平常训练中,我们不妨借助科学的训练手段,构设更加险难的环境条件,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出多做“附加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为,无数战争实践早已表明:敌我双方的对决,更多的是未知因素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