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笑容,美丽而动人。
当这样的笑容叠加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颗颗挚诚勇敢的心,更感受到一个群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年终岁尾之际,我们从官兵生活中截取了几个画面。画面中有科研工作者、特战队员、戍边官兵……他们所处的战位虽然不同,但在2019年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自信与快乐。
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自信与荣光,我们一起满怀信心迎接新的征程。
——编 者
岁末,总有一种情感萦绕心头。看着日历上最后的几页,某发射大队大队长杨晓论脑海中浮现着走过的2019。太多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从执行我国第一次海上航天发射任务,到6小时内完成两次航天发射,刷新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这支组建仅有两年的航天发射新军,一次次刷新着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为国争光的事,再难也要拿下来
2019年初,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的重任便落在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科技团队肩上。消息传开,这支队员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团队,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意义重大,是我国航天开启新纪元的关键之战;忐忑的是,此次任务将面临全新型号调试、新型组织模式运用等多重困难。困难是弱者的“拦路虎”,却是强者的“加速器”。誓师大会上,大队长说:“为国争光的事,再难也要拿下来。”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大家的心里。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这支年轻团队重新下厂学习,开始了新的跋涉。学习前夕,中心显控台操作手戴犇,突发急性阑尾炎。躺在病床上的戴犇怎么也放不下任务,术后一周就回到岗位上。回到工作岗位的戴犇更加努力,用他的话说,是“与时间赛跑”。从原理、电路图到实装操作的资料,他一点也不放过,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缠住厂方专家不放,坚决要把问题学会学通。“我就没见过这么‘黏人’的学生”,被问“烦”的技术专家这样形容他。任务执行中,戴犇凭借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原理的透彻理解,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任务。
这样的故事在这支团队里还有很多。测量系统前端操作手王佩荣,不分昼夜奋战在任务准备一线,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编写7份重要文书资料,并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获得高度认可;测发指挥宋凯帆所带领的团队曾多次经太原中转赴其他城市下厂学习,而家在太原的他,却顾不上和家人见上一面……
“为国争光的事,再难也要拿下来。”新一代航天人用为国争光的大爱点燃着内心的自信之火,踏上新的征程。
只为长箭飞天创造航天新纪录
走进大队办公楼,“志存高远、创新超越”8个字格外耀眼。书记赵世欣介绍,这是发射大队谱写一个个辉煌的关键所在,也是航天人自信满满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海上发射任务还是6小时内完成两次发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太多太多。对于他们而言,以往“一人一岗”的要求将难以适应新模式,必须达到“一人多岗”,实现对全系统的熟悉掌握。
大队大力开展轮岗、换岗、兼岗训练,将单岗能力较强的人员交流到多个岗位学习锻炼,磨砺提升“一精多专”“一专多能”的本领。多少技术能手到新的岗位甘当学生,从头学起;多少不眠之夜只为长箭飞天创造航天新纪录。任务前夕,该团队90%以上的一线人员,具备多个相近或相邻专业的任务执行能力。
通信是发射大队面临的又一个“拦路虎”。海上发射由于通信手段受限,相关设备较陆地发射变化很大;6小时内两次完成发射任务,面临多项新课题……
面对最新的设备和文书资料,指控系统指挥王雨航日以继夜攻关学习,积极与总装厂技术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及技术交底,破解多个技术难题,创造性拿出有关文书资料初稿,并带领系统人员完成了部分测试流程,形成最新的系统资料及相关报告。
每一次超越都是向上的攀登,每一次攻关都是托举的力量,正是在一次次自信的创新超越中,新一代中国航天人写就辉煌满满、自信满满的2019。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019年6月5日,黄海某海域天高云淡、碧波千里,长征11号运载火箭立于海天之间,直指苍穹。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如箭在弦,即将执行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
万众瞩目之时,中心显控台显示器突然报红,参数监控显示器连接指示灯全部熄灭,无线信号丢失。这意味着后方与前方的数据同步全部中断,火箭处于“失联”状态。
此时,发射已进入8分钟倒计时准备。
中止任务,还是快速抢修?他们自信地选择了后者。
“迅速排查故障!”
千钧一发之际,随着一道简洁口令,整个指控系统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地抢险。
重启软件、检查接口、启动备份……一道道程序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指控系统指挥王雨航突然发现,信号丢失的时间与保障船停靠发射平台的时间吻合,便大胆提出:是保障船对无线信号进行了误遮挡。他将猜测迅速上报。
一号指挥李成短暂思考后,当即下达“暂停排查”的口令。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逝,当保障船驶离发射平台时,信号恢复。中心显控台操作手戴犇立即按照预案重新连接6台前端设备,数据通信最终恢复了正常……
3分钟后,伴随着一声轰鸣,天光地火间箭体升起,破浪翻滚、长箭倚天。10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临危不惧的处置,李成幽默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信的决断、临危不惧的处置,源于在汗水中淬炼的过硬本领。
“有李指挥员在,我们就觉得格外放心!”谈到李成,身边同事都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这份信任,源自他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应急处置能力。
航天发射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文件浩如烟海。在很多人眼里,枯燥的技术文件是“工具书”,李成却把它们作为“必修课”。
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全新型号,多项新技术,飞行参数与以往不同;场外执行任务,组织模式、操作系统变化巨大……面对巨大的困难,李成没有后退。他带领团队系统梳理技术文件,对每个环节进行地毯式研究,数以万计的技术指标融入指挥链条,为科学精准指挥提供坚强保证。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李成翻阅各类技术资料近百万字,对数百个关键环节和岗位要求如数家珍,成为发射测试系统有名的“问不倒”。
自信是厚积薄发的释放,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的中国航天人日复一日地尽职守候,中国航天才走过了自信满满的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