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张富清,这个老兵的名字响彻中华大地,他的笑容也印在了许多人的心头。
谁看了能忘记那个笑容?95岁的张富清,面容皎洁、眼神清澈,一笑起来双眼弯弯,孩童般烂漫。
这位饱受战火洗礼的老兵边笑边说:“死我都没有怕,我怕苦吗?”
不怕,怎么会怕?担任突击组组长向碉堡冲去的时候他没有怕,头皮被子弹划开的时候他也没有怕。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胜利和明天,张富清从来没有害怕过。
“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我情愿牺牲,为全国的劳苦人民、为建立新中国牺牲,光荣,死也值得。” 他这样说。
出于这份坚定的信念,他收起军功章,主动到贫困山区默默奉献,终其一生,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7月26日,习主席在北京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老英雄张富清在与习主席握手时激动地说:“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跟紧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
“做一名党的好战士”,依然是这位95岁老兵的信念。
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说:“父亲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在收到证书的当天,他就把它们‘藏’了起来,生怕有人拿此炫耀。”现在,张富清对他们的要求更加严苛,“告诫家人不要因此而滋生优越感”。
64载深藏功名,他扎根山区,安贫乐道;一朝誉满天下,他依然淡泊名利,自醒自明。战场上的硝烟没有让他懦弱,山村的风雨没有磨掉他的风骨,即使是今天耀眼夺目的聚光灯,也没有一丝改变他的本心。
张富清还是那个张富清,这就是一位老兵的本色。
血染沙场 兵心赤诚
如果有一种颜色能够代表老兵的本色,那么,答案一定是红色。
今年3月4日,习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红色是党旗、国旗、军旗的颜色,也是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精神本色、人生底色。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凝视这抹红,无数英烈前辈浴血奋战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惊心动魄、让人不由地屏住呼吸。
画面里是张富清和他的战友。1948年11月的永丰战役,战斗极为惨烈,张富清担任突击组组长,带着两名战士,炸掉了敌方的两个碉堡。子弹擦着他的头皮过去,精神高度集中、眼里只有碉堡的张富清没有感觉到疼痛,直到打退敌人,他伸手一摸,才发现满头满脸都是血。
幸好,子弹高了一寸。
张富清是幸运的,在战场上他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身上虽然留下一枚枚“勋章”,但是幸无大恙。而对于朱彦夫来说,战争毫不留情,几乎剥夺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在1950年12月的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全连伤亡殆尽,仅有他一人生还。然而,他的左眼珠和膝盖以下、肘部以下的四肢,却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
对于一个人,这也许是比死亡更残酷的结局。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在长眠的49具尸躯中,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命。他全身覆盖着厚厚的冻雪,蠕动激起了‘嘎嘣、嘎嘣’的折裂声……”
这段出自朱彦夫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的文字,描写的是他凭借惊人毅力,靠着一寸寸地蠕动、坚定地找到部队,取得联系的经历。风雪茫茫,可在这具残缺的躯体里,信念的光明依然闪烁,也正因为有着这缕光,在所有人都以为他活不下去的时候,朱彦夫历经47次手术、93天昏迷后,活了下来。
为什么革命军人不怕死、不怕苦?这个问题萦绕在无数直面过我军将士的对手心头,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孔,怎么就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首同样来自朝鲜战场上的绝笔诗似乎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光荣”有着融化冰雪的力量。没有谁的血肉之躯是铜墙铁壁,但是当无数人民子弟兵站在一起,他们就成了一座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强攻346.6高地的战斗中,李延年所在连203人只剩下48人。他忍住悲痛,沉着指挥,先后5次整顿部队,带领大家连续作战、坚守阵地, 最终取得战斗胜利。
在一次边境作战中,史光柱被炸成重伤,眼球被打出眼眶,但他咬牙塞了回去,摸索着找到枪,继续爬着向前冲锋,直到摔进堑壕昏迷过去。清醒后他才知道,他这位“代理排长”竟然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
每位老兵都是一部史诗。这些光荣的篇章上,刻印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记录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也写下了人民军队的制胜密码。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无畏冲锋、无私付出,人民军队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冲锋不止 续写荣光
和平年代,生活中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英雄主义,但英雄不只在战场,在平凡的职业中,也能成就英雄。
捷克作家伏契克曾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在过去不久的国庆电影档期,一部《中国机长》让人们又回忆起一位英雄:退役军人、原空军飞行员刘传健。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万米高空,驾驶舱右侧前风挡玻璃突然爆裂脱落。生死关头,刘传健沉着果断处置险情,靠毅力掌握操纵杆,最终成功备降,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此次成功降落被称为民航“史诗级壮举”,创造了国际民航客运史上在极其艰难的紧急突发情况下成功处置特情的奇迹。
那是载入民航史册的34分钟,也是机长刘传健飞行生涯中极其漫长的34分钟。风挡玻璃脱落、仪器毁坏、温度骤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飞机驾驶舱瞬间失压、极度缺氧,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命悬一线……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一位前国航乘务员说:“我们飞拉萨的机长都是曾经的空军飞行员。有人曾说过,这是一条中国根本无法飞行的航线,而我们却用一次次安全飞行证明了没有什么是我们中国人做不到的。”
从空军飞行员到民航机长,刘传健岗位虽变,在蓝天下守卫人民安全的誓言没有改变。告别的是军人的身份,擦亮的是军人的荣光。以实际行动为退役军人群体增光添彩,成为老兵们共同的追求。在各行各业,在大江南北,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在公安战线,54岁的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的张保国依然战斗在排爆第一线,和同事一道守护着一座城市的平安。20年前,他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20年来,他先后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30多次,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4000余发(枚),用留在身上的一块块伤疤,换来万家灯火的平安。
在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提起老支书朱彦夫,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1956年初,刚学会穿戴假肢行走的朱彦夫,拒绝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回到家乡,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这位失去双手双腿的重残军人以军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带领着乡亲们治山、治水、造田、架电,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山清水秀的富裕村。
穿上军装,他们是守卫祖国安宁的卫士;脱下迷彩,他们在各自的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继续以战斗的姿态冲锋向前。“一朝戎装穿在身,终生流淌军人血。”不论走向何方,他们,都是祖国最忠诚的战士!
甘于平凡 初心闪亮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将军农民”甘祖昌用他一生中两次传奇的角色转换,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
1927年7月,贫苦农民出身的甘祖昌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8月,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开始了自己29年的戎马生涯。
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甘祖昌不畏艰险、南征北战,多次负伤。1955年,他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之一。
但是在这时,这位将军却作出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回乡当农民!
原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甘祖昌的头部曾3次负重伤,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难以坚持工作,深感自己不适合做领导工作。大家都建议甘祖昌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他却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参加革命30年后,将军回乡了。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行李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木笼子,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打算带回去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乡亲们劝他,过去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和我们一样干了。甘祖昌笑着回答:“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当官做老爷,怎能不劳动?”
就在莲花县沿背村这个小山村,甘祖昌打响了另一场艰辛的战斗,回乡后的29年里,他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还有25公里长的渠道,他还坚持从每月330元工资中挤出三分之二,把攒得的85000多元捐给家乡,用来修水利、建电站、盖校舍、办企业……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将军农民”依然心系着父老乡亲。1986年,甘祖昌在弥留之际,嘴里还在断断续续地说:“领了工资……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买化肥农药,支援农业……我不要房子不要给我盖房子……”
从农民到将军,他扛起钢枪追寻理想;从将军到农民,他扛起锄头奉献光热。
初心不是一时一地的誓言,而是一生一世的信念。对于许多退役军人来说,“奉献”是他们一生的追寻和荣耀。初心使命早已刻在他们的心里、印在他们的脑中、融入他们的血脉。
在四川大凉山一个贫穷的村落,谢彬蓉已经支教了5个春秋。每学期开学,她就像一只候鸟从重庆飞来,为这里的孩子“衔”去知识和关怀。她组织孩子们军训,教他们站军姿、走队列,用军营的标准整治学校的环境卫生。“作为军人,我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退役军人,我们回归人民,回报人民。” 谢彬蓉说。
在5700万退役军人中,还有和他们一样数不清的“最美奋斗者”,“一日为兵,终身为国”。流淌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兵们的初心。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将永远伴随我们前进的脚步,融入一代代人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