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90后工匠讲述爷爷的故事——

平凡岗位闯出一片天地


爷爷张厚才生前给青年工匠讲解飞机修理技术要领。工厂供图
孙莎莎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张俊龙摄

站在灯光璀璨的领奖台上,捧起获奖证书的一刹那,我读懂了爷爷张厚才说的那句话——“人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认真走好每一步都是通途。”

拿到“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是爷爷生前与我的最后约定。如今梦想成真,是对爷爷最好的慰藉。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午后,泪眼婆娑的我来到爷爷的墓碑前,将迟到的喜讯告诉了他——“爷爷,我做到了!爷爷,我长大了!”

翻开爷爷的日记本,熟悉的字体、斑驳的字迹,详细记录了他一生为了航修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将我的思绪带回上世纪6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4年,爷爷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带着一腔强军报国的热血豪情,来到地处西北地区小镇的一家航修厂。

名校毕业的他选择了一家不起眼的航修厂,不少人对爷爷的选择表示不解。但爷爷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练意志、加速成长。

当时,航修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水煮白菜,为了尽快建成厂房,他们在工地上顶烈日、战风沙,常常从凌晨干到深夜。缺少大型机械设备,他们就用铁锹、小推车这些简易工具,垒起一栋栋厂房。

工厂建成后,爷爷被分配到装配车间,成为一名装配工。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这一度让爷爷的心情跌落至冰点。苦闷之际,厂领导找他谈心:“在航修一线,只要敢想敢拼,平凡岗位也能闯出一片天地。”领导的话点醒爷爷,那一刻,他顿悟:“只有在一线车间积累技术,才能把基础打得更牢。”

飞机装配技术是航修领域的难点。为了弄通装配原理,爷爷每天对着教材学习,厚厚的一本《飞机安装通用手册》硬是被翻成了“白菜卷”。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2个月时间,他便掌握了这项技术。

后来,爷爷又调换了车间,陆续掌握了铆钉、焊接修理等专业技能,这些经验让爷爷成长之路的路基愈发坚实。

有一年,厂里接到某型战机的装配任务,工人在装配关键部件时,遇到了技术难题,飞机外翼过度梁的2个接头断面配合间隙始终达不到工艺要求。

爷爷主动请缨,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详细研究,爷爷发现传统的手工操作,很难保证力度平衡。如果利用气钻带动车刀均匀发力,便能将接触面切削平整,从而达到工艺要求。

这次成功经历,让爷爷在厂里闯出了名声。很快,他便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上世纪90年代初,航修厂接到试修某型战机的任务。爷爷作为技术骨干被推荐到国外学习。该型战机的每项修理工作都有一本厚厚的工艺手册,要想掌握整套维修技术,起码需要1年时间,而爷爷要在2个月内全部学会,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作为航修人,无论多难,也要把先进技术学到手。”爷爷决心向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发起挑战。那些日子,他天天泡在生产线,研究战机维修的每一道工序,反复向国外专家请教技术问题。2个月的时间,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维修要点。

返回工厂后,试修工作全面展开,他凭借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成功解决了大量维修难题,被空军评为有特殊贡献的技术专家。

沿着爷爷的足迹,大学毕业后,我来到航修厂工作。今年年初,我带领的车间班组有幸获得参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的机会。

“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不要忘了航修人的初心——修好每架战机就是对战斗力负责。”在参赛前,躺在病床的爷爷拉着我的手悉心叮嘱。此后半年时间里,我带领着班组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我心里有个想法,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鼓励她从事航修工作,把这个家的航修故事延续下去。

(孙莎莎/口述,李宁、张俊龙/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