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感慨“高处不胜寒”,不如扑下身子,多到基层走一走,多与群众握握手,感受基层的火热,“寒意”自能消散
常听一些领导干部感慨“高处不胜寒”,意指身居高位,阿谀奉承者趋之若鹜,诤言相见者寥寥无几,好话不绝于耳但批评难以听到,捷报频传却实情难察,仿佛置身高台,一种被“隔离”的孤独感扑面而来。
客观上讲,现实中一定程度存在的唯上不唯实、报喜不报忧等现象,会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落实失准。领导干部也深受其害,从其口中说出“高处不胜寒”有时是无奈的感慨;但更多情况下,出现“高处不胜寒”,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一些领导干部随着职位的升高,逐渐疏离群众,习惯于高高在上,他们说的“高处不胜寒”,看似是对“寒”的感慨,实则是对“高”的认可。
习主席指出:“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所以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无外乎把自己抬得高了,离基层群众远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470多天里走遍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为了探求治沙办法,足迹遍布1600多个沙丘。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盐碱地上,焦裕禄始终与人民群众一道战风沙、斗严寒,在他的心里,怎么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呢?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与其感慨“高处不胜寒”,不如扑下身子,多到基层走一走,多与群众握握手,感受基层的火热,“寒意”自能消散。当然,也要区分“走心”与“走秀”,如果放不下架子,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变成了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自欺欺人,无异于宝山空回。站在群众之中,首先要“心到”,不仅把群众挂在嘴上,更要放在心里。捧着一颗真心去,以真心换真情,多与群众掏掏心窝子,自然听得到真话实话;其次要“身入”,“身入”才能“深入”。“百闻不如一见”,领导干部应常怀贴近群众的自觉,多坐坐群众的“小板凳”,多闻闻基层的“烟火气”,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决策才能有底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激发担当使命的一腔热血,厚积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扎根群众,何“寒”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