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学员一毕业就能上战场

——学习贯彻全军院校长集训精神系列谈④


■吴 旭

今天,很多军队院校都悬挂着这样的标语:“从这里走向战场”。的确,一所真正的铁血军校,就是一座“胜战熔炉”。从军校走出来的学员,必须能打仗、打胜仗。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而最好的供给,就是让军校大门对接一线战场,让学员能够“从院校直接走向战场”。

学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之所以艰巨,是因为战争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紧贴战争发展,把学员们打造成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合金钢”。唯有如此,才能让学员一毕业就能走上战场。

我军很多优秀指挥军官,比如王锡民、满广志、蒋佳冀等,他们善于带兵打仗,离不开院校的实战化培育,以及联合作战指挥训练。如果军校学员毕业后还要到部队适应一段时间,甚至在打仗理念、装备运用、技术储备上落后于部队,无疑会影响军事斗争准备,影响新时代强军事业。明天打什么仗,学员就应适应什么战场,这才是军事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否则,“从这里走向战场”就仅仅是一句口号。

战争总是不期而遇。我们不能让人才培养经过几个来回,等完全有作战能力再打仗,而应让毕业学员走出军校就能上战场。如果说军校是一个工厂,那么能打仗、打胜仗的学员就是“合格产品”。倘若出不了“合格产品”,军事院校就不配姓军为战。

曾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的朱瑞提出,“变学校为部队,拿部队当学校”。让军校大门对接营门、对接战场,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的我军院校,培养的学员可以直接用于战场,比如抗大毕业的学员,是各个抗日根据地最抢手的人才,因为他们有知识、会打仗、能指挥、善思考,一个抗大学员就是一个小智囊库。1939年9月,深入敌后办学的抗大二分校学员正在河北灵寿县陈庄进行野外训练,突遇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长水原义重带领1500余人实施偷袭。面对敌情,抗大学员迅速按照遭遇战的战法,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展开、先敌开火。最终,日军除少数漏网外,大部被歼。这次抗大学员参加的战斗,被中共中央称为“模范歼灭战”。

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合格学员,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我们常讲,德才兼备,德为帅。对军校学员来说,最大的“德”就是听党指挥。著名的阿里巴巴公司,培养人才就很重视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的考核。要想成为真正的“阿里人”,“德绩”要占到50%。阿里巴巴之所以能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与他们对价值观的强烈认同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军校学员普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我军光荣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艰苦环境和复杂斗争的锻炼,要想经得起战场的考验,必须先过忠诚关。军校学员只有对党绝对忠诚,听党话、跟党走,才会让红色基因、血性胆魄根植内心,在需要的时候冲锋向前、勇敢战斗。

培养合格学员,能打胜仗是立身之本。军校学员,首先是战斗员。如果培养的学员在主责主业上不过硬,就不配称之为战斗员。“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懂打仗、会打仗的教员才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学员。当前,我军院校教员参加过战争、懂得现代战争的,数量还很有限。有的教员思想深处依然追求“以前的仗是怎么打的”“过去的课是怎么上的”“往届的学员是怎么教的”,用旧思维面对新事物,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充分走开人才交流的路子,大量引进作战部队一线优秀指挥员担任教员,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又懂实战的军校学员。

学员直接走向战场,不懂现役装备不行。纵观我军院校使用的装备,很多都落后于作战部队,有的甚至是我军淘汰的装备。对装备而言,原理不同,使用必然不同,学了机械化装备还得从头学习信息化装备。这就需要把现役装备引进院校、引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装备与人才的最佳结合,让毕业学员分到作战部队就能很快驾驭信息化装备,真正实现“不让装备等人才”。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打赢现代战争。”我们相信,乘着全面深化我军院校改革的东风,找准面向战场的路径,真正把战斗力标准牢固立起来,就一定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让今天的学员成为明天战场的强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