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培养一批知晓现代战争的名师

——学习贯彻全军院校长集训精神系列谈③


■唐晓轲

欲造良将,先觅良师。能否为部队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中良将,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知晓现代战争的名师。

一批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经过训练一线锤炼的战将走上讲台,向广大学员传战争之道、授实战之技、解打赢之惑,方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胜战英才。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冈村宁次对抗日军政大学恨得“咬牙切齿”。他声称,“宁可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用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日寇为何如此忌惮抗大学员和抗大干部?日军《支那作战研究纪要》中给出了答案:“这里的教员来自前线,精通作战,他们的军事课程安排都是针对皇军的”。

欲造良将,先觅良师;没有名师,难出高徒。教员是军事院校的脊梁,是军事人才的酵母。教之本在师,名师必晓于实战。军校要锻造出更多的军之脊梁、胜战英才,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提出的要求,“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一批知晓现代战争的名师”。

我军历来高度重视军校教员队伍建设。叶剑英元帅指出,“教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陈赓大将比喻说,教员是“做饭做菜”的,学员是“吃饭吃菜”的,如果教员水平不够,做出来的“饭菜”学员不爱吃,就培养不出高素质军事人才。战争年代,正是因为一批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经过训练一线锤炼的战将走上讲台,向广大学员传战争之道、授实战之技、解打赢之惑,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胜战英才,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老师是学生明天的样子。”能否为部队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中良将,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知晓现代战争的名师。然而,一些教员在晓战研战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的学历很高,但“含军量”不足;有的任职经历不够丰富,专业实践技能相对较弱;有的对教学理论研究较深,对战争理论、战争机理探索不够。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些问题,就是“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与“从院校直接走向战场”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给学员“一杯水”,教员先得有“一桶水”。信息化时代,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很大变化,装备技术更新越来越快,教员即使之前有“一桶水”,跑、冒、滴、漏,几经蒸发过后,现在还剩多少呢?剩下的还是不是现代战争所需呢?教员如果不加紧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自己拥有的那点水变成“一池水”“长流活水”,就应时刻研究战争、关注周边安全形势,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研究,不断探索指导未来战争的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们可能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但一定会做你考核的事情。”没有哪名教员愿意自己所教的知识派不上用场。对军队院校来说,教学评价是指挥棒、刻度尺,是试金石、倍增器。发挥好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评价的内容上紧贴部队实际、作战需要,教员就会主动了解部队、研究战争。实践证明,只有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的问责机制,为战而教的施教准绳才会真正确立起来。

教员是院校的教员,也是部队的教员,不走向部队、走进训练场,只呆在书斋里,就难以了解部队真实情况。只有坚持打通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的“中梗阻”,走开军校教员与部队干部双向代职路子,让部队实战成果回馈院校、反哺课堂,让“冒着热气”的演训成果进入课堂,教员才能在与部队深度互动中知部队、晓实战。

(作者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