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快乐广角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风展红旗如画

——品悟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


■王 军

红旗,体现着中国革命的色彩。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下旌旗在望”到中央苏区“风展红旗如画”;从两万五千里长征“红旗漫卷西风”,到1949年10月1日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离别韶山32年作“红旗卷起农奴戟”,到重上井冈山“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些诗句都让人感受到“红旗”在毛泽东诗词中的重要位置,“红旗”是毛泽东诗词中反复出现的重要诗词意象。

1928年8月,陈毅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情况时,曾以称赞的口吻说:“秋收暴动最先挂了红旗。”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起义队伍挂的还是国民党的旗帜,直到8月30日南下的起义队伍离开汕头时,中共中央才抛弃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下达了挂红旗的决定。

而早在此前的8月20日,毛泽东即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向中共中央报告: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秋收起义前夜,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赶制了100面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秋收起义后,红旗插上井冈山。在井冈山两年多的时间,毛泽东诗词中也频繁出现“红旗”意象。比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等。

1930年1月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诗,既感受现实,更关注理想。正如毛泽东在同年同月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描绘的那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顶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一诗一文,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必胜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战胜千难万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是红旗,是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理想而宁可奋斗牺牲的精神。1935年10月,在长征到达六盘山时,毛泽东作诗:“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实录毛泽东》这本书中,记载了当年战士的回忆,“战士们举着的红旗在迎风招展,我们的队伍像奔腾的铁流,涌向前方。此情此景,真是壮观万分,我们的心情也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1935年10月是个节点,此前一年,长征开始;此后一年,胜利会师。此前14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再过14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经过“风卷红旗过大关”“壁上红旗飘落照”“万水千山只等闲”“百万雄师过大江”后,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红旗情结”始终没有减退。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关键时期,柳亚子在《浣溪沙》中写下“天安门上万红妍”。毛泽东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则写道:“妙香山上战旗妍”。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离别32年了,毛泽东感慨万千,作《七律·到韶山》:“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能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首要原因就是他的诗词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跳动着历史的脉搏,闪耀着精神的光芒,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此外,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力量:主题重大,展现的是崇高的革命精神,豪迈的民族气魄,传递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意象生动、鲜明,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毛泽东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红旗”意象,代表着革命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很多中华民族的经典诗词都生动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自信,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入新时代,诗词必须反映新时代的思想,体现新时代的情感,采用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语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在这方面,毛泽东诗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也成为中华诗词中的经典意象,永远存在于文学史中,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不断奋发图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