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慕生忠,巍然一青松。将军有何功?青藏路筑通!将军有何绩?格尔木开辟!生命源黄河,忠骨托昆峰”。两年前,笔者有幸到进藏大本营——格尔木市参观“将军楼”,看着那把刻有“慕生忠之墓”的铁锹,读着墙上这首诗,不禁心潮起伏。为什么那些捐躯为国的忠勇义士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的血脉中涌动的家国情怀!
中华五千年文明血脉在我们身上流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将我们紧紧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方召唤……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心系家国的精神底色一直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还是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眷恋,无论是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还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气,都把人们深植心中的家国情怀一一点燃……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官兵和民工开启了他们的青藏公路修路之旅。从格尔木出发,上千人的筑路队伍在格尔木河畔、昆仑山口、楚玛尔河拉开战场,边修路边通车,短短79天,就打通300公里公路,仅仅7个月零4天,就把国外专家认为的“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了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慕生忠和他的筑路队伍决心“战天斗地,一战到底”,将一腔爱国热情播撒在青藏高原上。
山高水长青藏线,忠诚无言高原兵。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当雄……青藏高原严重缺氧,按人体正常需要氧气的比例计算,格尔木缺氧20~30%,昆仑山口以上缺氧40~50%。多年来,高原官兵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以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负起为国戍边筑路的重任……到底是什么赋予了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在这里数年如一日甚至终其一生坚守的决心和勇气?答案就是不言而喻的四个字:家国情怀。
年少时的我曾无法深刻感悟《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那炽烈的爱国情感,直到2014年我迎来军旅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随后又赴地处海拔近4000米的某部任职。我和战友们用红色的砖块勾边,用山上的石头垒砌,把一幅中国地图“挂”在了营区正面的山坡上,还用宿营地周围的小石子,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摆出“祖国在我心中”六个熠熠生辉的大字。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最可爱的人”心中炽烈的爱国情感表达!正是在这种情感支配下,官兵们常年驻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身处“生命禁区”却报国心丝毫不改;正是这种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赋予了他们始终坚守高原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不愧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岁月如虹,家国情怀在一代代高原官兵中接续传承。于是便有罗生芳、罗正廷、罗昌强三代人接力开路,建设守护青藏铁路与公路;便有“忠诚卫士”杨富祥13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云端哨卡”;便有第一任驻藏军医傅斌连续攻克十余座医学高峰,为了守护天路官兵的健康,自己却在病痛中倒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与天斗、与地搏,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抗争,甘做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却始终不忘初心,常思报国。
夫天下有大勇者,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军人的荣誉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与军队的责任和使命紧密相连。赤诚报效祖国的高原官兵,选择了艰苦自然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伟大。这就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一种赤子情怀的深情表达。
(作者单位:武警青海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