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东亚杯又来了。
曾几何时,中国足球也曾在这项赛事里风光一时,可最近的几届赛事却如世界杯预选赛一样,成了中国足球的梦魇。连续两届东亚杯,面对日韩强敌中国男足一共才赢下一场球,不由令人唏嘘,也让人为今番出征的李铁和国足选拔队捏一把汗。
一个月前,国足兵败迪拜,里皮第二次宣布辞职,随即转身离去,在世界杯预选赛出线告急之际,留下迄今不知如何收场的一盘乱局。李铁在危乱中挂帅带队出征东亚杯,这剧情是否有那么一丝熟悉的味道?不错,2013年卡马乔下课后,傅博临时接手率队挑战日韩,何其相似!
中国足球总是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轮回。从阿里·汉时代开始,已经成为一种奇怪的现象:外教下课就换本土教练,本土教练惨败后再请洋帅,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找不准方向的中国足球20年止步不前,如今沦落到亚洲二流。
那么到底是外教理念先进水平高,还是本土教练善于沟通更了解中国国情,适合执掌中国男足的教鞭呢?正反说都有理,听上去都是肺腑之言。
很多球迷都认为,时下的困局因人而起,风水轮流转。于是,在里皮愤怒辞行之后,又有不少人开始高呼本土教练上课。
在本土教练中,少帅中的翘楚李霄鹏、李铁呼声无疑最高,而伴随山东鲁能被上海申花三球痛击,憾失足协杯冠军后,现在“绣球”更偏向于武汉卓尔主帅李铁,但接住“绣球”并不等同于就是“准新郎”。球员时代威风凛凛的李铁,执教之后迄今在职业联赛尚无拿得出手的成绩,争议声也确实存在。当然,东亚杯是其自我正名、打消外界怀疑的大好时机,诚如傅博6年前连平韩日、击溃“袋鼠军团”澳大利亚,高洪波2010年英勇破韩那样,李铁并非没有率队征服韩国的机会,逆袭釜山确有可能成为现实。
其实从2008年东亚杯开始,韩日球队派遣二队三队球员练兵已成为一种习惯,倒是中国男足愈发重视,甚至会为某一次夺冠摘亚而欢呼雀跃。这届比赛,韩国队即使身兼东道主和卫冕冠军双重身份,也只派出日韩联赛的混编军团,不仅没有召回欧洲联赛效力的孙兴慜等好手,甚至连南泰熙、郑又荣等在西亚联赛打拼的精英都没招募。日本队更为夸张,森保一不仅只招国内球员,甚至还带上了14名国奥球员,23名球员中A级赛场次上双之人仅有井手口阳介一人,而像小林悠、永井谦佑等J联赛巨星,也被留在家里休养生息。东亚杯如此不被重视,练兵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但对于中国队来讲,在世界杯预选赛出线形势不妙、难以跻身亚洲杯四强之际,东亚杯毫无疑问是争取好成绩的重要机会。无奈李铁率队一贯封闭且封口,绝口不提任何成绩目标。于是乎,连对阵年轻版的日本队都显得有些气氛异常紧张。如果不是东亚杯组委会要求官方训练必须开放15分钟,恐怕李铁率领的中国男足选拔队就要一直封闭到底,不让球迷、媒体观看任何训练。
屏蔽媒体、训练封闭、严禁外出、谢绝探视……这些在当初1997年的十强赛,早已被证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死灰复燃一般重现江湖。如此紧张真的会有效果吗?显然并没有。10日晚,在韩国釜山的首场比赛中,中国男足以1比2负于日本队,未能打破该项赛事逢日本不胜的尴尬。
除了结果之外,在场面上中国队也丝毫未能占到上风,全场比赛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被对手在上下半场各打进一球,直到最后时刻才由董学升打进挽回颜面的一球。
其实胜与不胜,哪怕东亚杯夺冠,都不会就此改变中国男足与亚洲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但关键在于,在里皮挂印而去、寻求一条新的革新之路之际,中国足协和中国男足能不能真正找到一条符合足球运动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明知山有虎,偏向“釜山”行。这釜山之“虎”,显然不是韩日等强敌,似乎是国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