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其意是指古人曾说,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据记载,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可见,无论是“询于刍荛”,抑或是“诗官云游”,都强调执政者要注意察民意、集民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习主席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和机关,调查研究习惯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走刻意安排的“经典路线”,看精心准备的样板,听照本宣科的汇报,搞“作秀式”调查、“客里空”研究,调研不深入、不具体。这种为了调研而调研,留影留痕、官样表态的做法,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作祟。“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领导和机关必须端正态度、转变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着力提高调研质量,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
端正调研态度。“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好的调查研究,必然力戒华而不实的虚浮之气,保持求真务实的朴素本色,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第三场战役”攻坚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领导和机关更要多到矛盾集中、困难多的地方去,多到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的单位去,深入一线部队和基层官兵中倾听呼声诉求,听实话、察实情、求实招。
掌握科学方法。周恩来同志曾精辟地说:“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调查研究是认识和发现真理的根本途径。只有认真做好“调查”与“研究”的上下篇文章,把“实事”摸清,精准掌握客观事物的真实状态,把“求是”做深,科学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和对策。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应深入分析思考,想一想哪些是表面现象、哪些是本质原因,哪些是个别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阶段性问题、哪些是趋势性问题,认真梳理归纳,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策。
坚持问题导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要取得实效,很重要一点是强化问题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加强对问题的预判研判。只有心里装着问题、想着如何处理,才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才能看到原形原貌的东西,听到原汁原味的声音。领导和机关应善于运用调研掌握的情况,分析研究哪些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哪些是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哪些是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预判未萌待发问题,洞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握问题发展趋势,进而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作者单位:武警广东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