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军事院校打造成“胜战熔炉”

——学习贯彻全军院校长集训精神系列谈①


■王天林

军校是干什么的?毫无疑问,是培养打仗人才的。炉火旺,出好钢。把军事院校打造成“胜战熔炉”,才能让学员百炼成钢,走向战场。

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提出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战育人”是一个鲜明特点。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一切办学活动都要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能打能胜的核心是“能”,而军事院校是给打仗人才“赋能”的熔炉,既应是“书声琅琅”的知识殿堂,也应是“刀光剑影”的练兵场;既应是军事理论、科学技术的创新池,也应是实战化训练的试验田。如果这个“熔炉”火力不够、温度不高,军校大门自然难以对接未来战场,军校学员也难以成为能打仗的战斗员。

我军向来重视军事院校的“胜战”功能、“熔炉”作用。长征路上,由工农红军学校改编的干部团,既是培训和储备干部的机构,又是中央纵队的一支重要战斗队。抢渡金沙江战斗中,干部团受领夺占皎平渡的任务后,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奔袭渡口,利用找到的两条船发起突袭,一举消灭对岸守敌,为大部队渡江赢得先机。从血战青杠坡,到飞渡金沙江;从激战通安州,到险过大渡河,干部团越战越勇、威名大震,令敌人闻风丧胆。

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性环节,强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经常组织教员、学员直接去前线,在战火的洗礼中提高本领。抗大还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就是把能打仗的学员留下来抓教学,而把“秀才”派到前线去历练。强将手下无弱兵。如此这般,由“狮子”“老虎”带出来的学员,自然是虎虎生威、所向披靡。难怪日军冈村宁次叫嚣:“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外军很多院校的名字里都有“战争”两个字,比如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法国战争学院、土耳其综合战争学院,等等。这些学院十分注重营造实战氛围,走进校园就像走进了战场,防御阵地、碉堡和炮台随处可见。巴基斯坦空军战争学院最高级别的课程内,设有多次指挥所演习内容,难度、强度渐次增加,对抗接近实战。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对日军作战方案都在海军战争学院兵棋推演室进行了预演,助推美军取得太平洋战争胜利。

经过这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我军院校进行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训练指向更直面战场,教学标准更贴近实战。今年5月份,习主席来到陆军步兵学院,观看了阻绝墙跳水、翻越懒人梯、跨越步步高、翻越高墙、攀爬云梯、攀越高空荡木桥、扛圆木等极限训练。看到学员们摸爬滚打一身泥水,迎着障碍一往无前,生龙活虎、喊声震天,一派实战化练兵景象,习主席很高兴。这是习主席对军事院校实战化教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立起以战领教导向的殷切期望。

同时也要看到,我军有的院校建设仍然缺少战争学院的味道。有的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紧迫感不强,立校为战、执教为战、求知为战的办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为战抓教、为战育人的训练模式还不够成熟,思战谋战、研战教战的师资队伍还不够过硬。有的建校视野不宽,习惯于自我搞建设,聚焦备战打仗不足。由此可见,在院校领域把战斗力这个根本的唯一的标准立起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科技革命、教育革命、学习革命,外军院校和地方高校都在加快转型,新形势新体制下我军院校教育理念、规模结构、管理体制、教学对象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军队是要打仗的,万变不离其宗,“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的建校原则永远不能变。只有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将“对接战位”的培养目标立起来,使“教战一致”的训练标准硬起来,让“知战善教”的师资队伍强起来,才能把军事院校这座“熔炉”真正烧旺,锻造出制胜强敌、决战决胜的利刃。

决胜于未战,决胜于人才。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是军事院校永恒的课题。要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站在时刻准备打仗的高度,树立部队是“客户端”、实战是“检验场”的思想观念,大兴研战、教战、学战之风,推动院校建设与军事科技发展同步,与部队实战实训衔接,与军事斗争准备呼应,真正做到源于部队、高于部队、引领部队,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大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