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做了最充分的思想准备,但项目建设一开工,某信息通信旅三级军士长李伟马上感到了力不从心。
“部队转型之初,大家怀着强烈的本领恐慌,拼命钻研一专多能,拿到了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但在任务面前仍会手足无措……”时隔半年,李伟回忆起那一幕,给自己当时的表现下了个结论,“原以为是业务能力不达标,后来发现是体系思维没跟上。”
体系思维?一名战士也要具备体系思维?
改革调整后,这个旅的职能任务由通信值勤保障转为通信工程建设,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由“物业公司”变成了“建筑企业”,几乎一切从零开始。更较劲的是,他们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过去一个通信工程团10年的任务量。
“后墙”既定,任务倒推,时间紧迫。旅党委在分析工作建设形势时向全旅官兵提出一个新命题:加快推进旅队改革转型,不仅要做好“思想准备”,更要做好“思维准备”,尽快把体系思维树立起来。
体系思维对他们有多重要?旅长孙健介绍,就拿工程招标采购来说,按规定必须依托独立的第三方完成,如果不运用体系思维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一次性拿出最佳方案,必然反复折腾,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建筑师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里把它建成了。”该旅高级工程师顾冬明对此感同身受,“比如天线架设,以前只管建成后的维护保养,如今从设计、发包、采购到施工都由我负责组织实施,没有体系思维啥也干不了。”
何止是顾冬明,在转型攻坚过程中,无论是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的旅领导,还是具体实施的普通一兵,都在经历着一场思维重塑的“头脑风暴”。原通信站上士蔺世强,此前在网络机房工作了11年,部队改革调整后,他走上机动通信岗位,开始与战友三五成群地走出营区,奔赴全国各地执行任务。“兵撒千里一线牵,看似单打独斗,实际上是人在网里、网在心中。”
采访中,蔺世强提到了“施坦威标准”:1836年,德国人施坦威在制造第一架钢琴时,就对钢琴的设计、制造、调试流程,甚至每个零件的用料、材质都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钢琴制造商仍在沿用这个标准体系。“体系思维不仅关注当下,更关乎未来。”蔺世强说,他从旅队转型发展中看到了“施坦威标准”。
一份《旅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映入记者眼帘。“体系化统筹部队建设,重塑训练工作格局”“按照为联而战、平战一体,统分结合、战建一体要求完善力量结构体系”……字里行间透着体系思维。旅政委陈新军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奠基伊始就得把目光瞄准“四梁八柱”和一砖一瓦。
当事人说
一切清零,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某信息通信旅上士 蔺世强
2018年12月12日,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由于部队改革转型带来的岗位调整,我告别工作11年的网络机房,转攻机动通信专业。
那天上午,我最后一次来到机房,按照值勤要求,归拢摆放所有设备物品,往事不断涌上心头:初来乍到时的懵懂无知,拼命工作时的如饥似渴,收获成绩时的笑逐颜开……这个斗室之地,几乎安放了我最好的年华。关灯锁门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想起了老班长张瑞东。
2010年冬,老兵退伍的日子。临行前,张瑞东来到机房,整理物品,打扫卫生……在关灯锁门时,他对我恨恨地吐出一句话:“总算可以离开这个枯燥无聊的地方了。”我没有吱声,因为我知道他心里的“恨”与嘴上的“枯燥无聊”指的是什么。
岗位单一、专业单一、能力单一、环境单一,当一个人长年处于这种境遇,意味着什么?闲暇时,老班长经常和我聊起他对这份工作的看法,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说,“这间机房圈定了人的活动半径,同时也圈住了人的思想”。
这无关平凡与坚守,只是老班长太渴望军旅多些改变、思维加速更新,可惜他没有等到,就带着“想留而留不下,想干却干不了”的不舍和无奈退伍了。
现在轮到我了,但境遇完全不同。部队改革转型,一切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前所未有的思维滞后。以前无论干什么,就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现在脑子里必须始终装着旅队大局,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练好本事,还要更新思维。比如,有的工程项目,按照一般做法,完全可以外包,但旅党委坚决要求自己干:“既然是通信工程‘军字号’主力部队,就得具备这样的能力,否则真打起仗来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号里就蕴含着一种体系思维。
那天读报时看到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之一,莫过于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既然这么难,不如主动寻求改变,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会变成食物,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生。
从机房转身离开,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将一切清零,重置!”相较于老班长,虽然同样告别了曾经的岗位、曾经的专业,但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从零开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有足够的机会和平台去创造多彩的军旅人生。(徐弘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