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脱贫攻坚:“摘帽”远不是画句号

——晋蒙两地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 张 蕾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建设“合作社式”就业扶贫车间,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黎寒池摄

引 语

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主席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已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已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经摘帽的贫困县,做了哪些探索?建立了哪些长效机制?近日,记者深入山西省岢岚县、阳高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的扶贫一线进行了采访。

摘帽之后怎么办?

政策不变,覆盖面变宽

“我们老两口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觉像重新活过来一样。”64岁的赵井荣是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二八地村的一名老党员。10多年前,丈夫偏瘫,她也因病多年不能正常行走,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17年,她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6万多元的费用个人只需负担3000元。现在夫妻二人都享受低保和残疾人护理补贴,每年有产业分红收入,赵井荣还在村里做保洁员,一年可以拿到5000元补贴,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

林西县卫健委健康扶贫办公室主任慈志勇介绍,截至今年8月,林西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率达84.82%。正因如此,他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健全健康扶贫政策和基本医疗兜底保障上,同时配套开展分级诊疗、建设基层医疗设施、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健康科普等,最大程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记者在走访贫困户时发现,每户因病致贫贫困户都有一张“帮扶明白卡”,上有签约医生的姓名和电话。对慢性病患者,医生定期上门体检,送医送药。

据介绍,2018年,林西县摘帽后,健康扶贫政策不仅没有变,还扩大了覆盖面,今年大病集中救助范围增加到25种。“下一步,我们还将增大边缘人群、普通人群的保障力度。”慈志勇说。

除健康扶贫外,贫困县摘帽后,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相关政策不仅同样不变,并且不断进行完善,让政策更接地气。

今年4月,山西省阳高县脱贫。随后,他们开展了3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构建县、乡、村三级预警体系,建立返贫预警及保障机制。已经脱贫的,据其产业、收支等情况建立返贫预警档案,划分风险等级,确定稳定脱贫户和监测户;非建档立卡农户中,有致贫风险的确定为边缘户。对监测户和边缘户,及时跟进制定帮扶措施,发挥政策兜底作用。

产业如何带动增收?

让企业和贫困户真正联结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致富增收要靠产业,可培育产业要是那么容易,我们早成功了。”山西省岢岚县扶贫办主任赵利生介绍,他们重点打造两个特色品牌:柏籽羊和红芸豆。

岢岚县所产柏籽羊品质优良,但传统养殖方式收益不高。若要提升附加值,稳定增加养殖户收入,就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为此,岢岚县2017年从太原引进一家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每年可加工30万只羊。在该县黄道川村贫困户张艮海家,记者看到羊群占领大半个院子。他说:“有了加工企业,自家养的羊不愁卖。”从上游到下游,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说,引进企业,布局产业,只有尊重市场规律,才能长久发展。政府前期的扶持只是搭建了平台,企业自身需具备盈利的能力,才能经受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那么,龙头企业如何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

阳高县是农业大县,与企业合作开展生猪养殖项目,采取“政府+企业+银行+精准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户从中能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就业收入、资产性收入和分红性收入。仅就业一项,除养殖外,饲料种植、屠宰加工、品牌经营等岗位都能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企业与贫困户的联结越紧密,贫困户越能持续获益。林西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告诉记者,他们将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全县26处产业园区,每个乡至少有1个,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参与一个产业扶贫项目或到户项目。

“我今年种了两个大棚,收入5万元左右,技术、管理都有专业公司帮带。”林西县十二吐乡村民兰国利,参加的是乡里产业园区的设施大棚项目。园区联合党委副书记刘占林介绍,为了打通产销链条,林西县正与对口帮扶的北京市丰台区合作建设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将产品输入北京市场。

人才匮乏谁来领路?

引凤归巢+打造“不走的扶贫队”

“家乡的创业环境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反而发愁货不够卖。”焦小强是一名90后,2016年回到家乡岢岚县创办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采取“线上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把家乡的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和他一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记者走访时发现,村里以老年人居多,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而当地若要发展经济,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必须依靠更多的人才,特别是年轻人。

经过脱贫攻坚期间的大力发展,县域内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创业就业机会也多了起来,开始陆续吸引人才回流。

阳高县在各乡镇成立乡贤理事会,通过节日慰问、拜访联谊等形式,招揽优秀人才回馈家乡,带动资金和企业回到乡村。“近3年间,先后回流的专业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等达87名。”阳高县委书记冯晓雷介绍道。

村干部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是人才培养的重点。

“以前,我们这里村干部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去年村‘两委’换届时,我们选派了11名年轻干部进村任职。”林西县委组织部考核办主任韩昕昱说,他们在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中发展年轻党员,培养村干部后备队伍,已经建立了100余人的人才库。

近些年,大量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包村干部派驻贫困村,不仅激发了农村活力,也锻炼了一批干部,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阳高县古城镇涉农企业经理史斌,是一名海归硕士,企业托管了全镇的产业扶贫项目,吸收17户贫困户参股。在古城镇易地搬迁新村——道贤村成立党支部时,大家一致推荐他担任村支书。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来到道贤村,记者看到,一条崭新的商业街业已建成,街头立起的大石头上镌刻着3个大字——“聚贤居”,两旁的房屋及配套设施已经建好,虚位以待人才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