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多并不意味着益处多,数据大并不意味着价值大
战争史上,靠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指挥部队打胜仗的指挥员很多,其中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手下的谢尔曼将军,算得上是较为特别和出色的一员。
1864年8月,谢尔曼率6万大军攻进南方的中心城市亚特兰大后,准备挥师东进、横穿佐治亚州,攻打沿海重镇萨凡纳。谢尔曼几乎每天站在地图前,不时向身边的参谋发问:“鲍德温郡的情况?”参谋们则迅速报数:“鲍德温郡,优质农田43982英亩、普通农田115844英亩、农场总价值1110163美元,拥有马737匹、驴862头、奶牛1969头、耕牛485头、羊2664头、猪16080头、其它牲口2966头、家禽总价值314300美元,年产小麦13475蒲式耳、土豆63077蒲式耳、黄油42126磅……”听着这一连串的数据,谢尔曼心中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迅速酝酿成型。
谢尔曼的冒险计划是:断绝自己的后方补给,带领部队轻装前进,全力突击。他根据农场、牲畜、集市、车站等重要资源在各地的分布,让手下参谋迅速计算这些资源够一支队伍支撑几天,并以确保在当地完成补给、遭遇敌方抵抗最少为前提,从中确定最佳的行军路线。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自断粮草、孤军深入的突袭,却成了南北战争后期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久便以北方军队的全胜而告终。
谢尔曼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他掌握了当时作战地区各种丰富的数据,并以数据为航标,不循常规、不蹈常矩的大胆举动。但不能不说,也得益于其手下有一帮能够将杂乱数据变成打胜仗的资本、将冒险行动置于科学理性之上的数据分析师。正是靠这些“有人计数、有人计算”等专业人员的背后支持,才成就了谢尔曼大获全胜的战绩。
众所周知,当今我们正处在知识大更新、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单指有根据的“数字”,那么到了今天其所涵盖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与此同时,我们也愈加意识到,信息多并不意味着益处多,数据大并不意味着价值大。而能不能让大数据发挥出大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整合、分析、提炼数据的能力,取决于能否从中挖掘出制胜机理、摸索出制胜线索、创造出制胜招法来。否则,再多再大的数据也只是一堆垃圾而已。
孙子讲:“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然而经验表明,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数据计算与分析,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技术,绝非靠一般的只懂些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所能为。这是因为,来自战场上的数据往往具有迷惑性,数据分析非得有深刻的洞察力不可;具有瞬时性,非得有沉稳的专注力不可;具有关联性,非得有丰富的想象力不可;具有多变性,非得有超强的预见力不可。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为给美国以致命打击。他们没有预料到美国工业实力再生能力的强大,3个月之内,美国便恢复了海空实力。这就是当时日本军人分析数据时眼界狭窄、思维简单,只知道计算战役、不会计算战争带来的后果。
据报载,当今世界500强企业,90%以上都建立了数据分析部门,拥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数据分析师,已成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研判发展走势、及时提供应对建议的全球最热门的职业。从军队情况看,可以说会计算机的人很多、但真正沉下心去采集数据的人很少,谈战略战术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数据分析的人很少,反映到部队演习上,要么就是无“数”可用,要么只能望“数”兴叹。因此,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信息意识强、战术素养高、专业技能精的数据分析人才,并适时纳入作战指挥体系结构之中,事到必需,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