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解放军总医院20名“新秀人才”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与作战部队基层官兵朝夕相处——

博士军医下连当兵之后……


■闫 军 贾红勋 本报记者 段江山

前不久,陆军某合成旅防化连、卫生连和信息保障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兵——20名解放军总医院“新秀人才”。

他们全是技术八级、九级的优秀医生,都具有博士学位。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佩戴列兵军衔,他们和基层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经受了一场从行为习惯到精神世界的全面洗礼。

“‘新秀人才’下连当兵锻炼,是强化军医使命意识不可或缺的过程。”该医院领导说,“着眼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需要,总医院将优秀年轻干部‘新秀人才’的培育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部署。”

去年年初,解放军总医院组织对300余名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业务骨干,进行逐级考核推荐、公开评审打擂。最终,20人脱颖而出,成为首批“新秀人才”。该医院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第一阶段4年的超常规培养计划,包括创新能力培训班学习、跨专业培养、国外深造等内容,当兵锻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起初,不少人对这次当兵锻炼有疑虑:在临床和科研任务都很繁重的情况下,安排他们脱产去当兵锻炼,到底有没有意义?

“总医院‘姓军为兵’‘姓军为战’。加深‘新秀人才’对作战部队的了解,强化他们与基层官兵的战友深情,不仅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专家,还能帮助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战场服务。”该医院领导说,“从‘新秀人才’当兵锻炼的点点滴滴可以发现——效果远超预期!”

“军医首先是军人”,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作为入伍20年的老兵,王鑫鑫已经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还是5个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他没想到,有一天竟会被一名士官班长严厉批评。

当兵锻炼期间,王鑫鑫和其他10名“新秀人才”被派往陆军某合成旅防化连,编成独立战斗班。第一天早上,面对连队紧张的生活和训练节奏,他们顿时慌了手脚。

当他们列队赶赴训练场的时候,班长吕志辉突然喊“停”。王鑫鑫还在疑惑间,吕班长就批评开了:“走的什么队列?在军营,如果是这种队列水平,咱们还当什么兵……”

一顿猛批,王鑫鑫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他也确实意识到了差距:大部分“新秀人才”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总医院工作,常年埋头于繁重的医疗和科研任务,既没在基层作战部队待过,也很少有时间参加相关训练,基础训练本来就有欠账,一时又适应不过来,难免慌慌张张、跌跌撞撞。

批评完,班长吕志辉当即决定,全班先不去训练场,就在连队前面的空地组织队列训练。

一次次迈步、一次次转体,吕志辉逐人逐个动作讲解和矫正。也就在一次次枯燥而又严格的练习中,王鑫鑫和其他“新秀人才”逐渐意识到,“军医首先是军人”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是合格的医生,但我们达到合格军人的标准了吗?”王鑫鑫深有感触地说,“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还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时时处处创先争优的意识,这些都应该是军人‘标配’。”

那顿批评把这群“新秀人才”不服输的劲儿都给激出来了。他们拿出全力完成医疗和科研任务时的那种拼劲,把队列练得整齐划一、虎虎生风。

从那之后,这群“新秀人才”开始迅速适应和融入基层连队。随着对基层部队了解的加深,他们的改变也不仅仅停留在作风纪律上。

一天深夜,防化连一座库房房顶发生渗漏。和博士军医们住同一排房的几名战士快速起床,在值班员带领下赶去修理。直到6点起床号响,他们才满身水渍地出现在排房门口,和其他战友一起出早操,开始一整天紧张的训练。

这一幕给博士军医们带来很大触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治医师冯聪说:“战士们每天干的事情太多了,一般人是扛不住这么大工作量的。但无论任务多重,他们始终毫无怨言,全都雷厉风行、高标准完成。”

“无奋斗,不青春!”这是防化连的口号。每天集合训练,这群博士军医们和战士们一遍一遍地吼出这6个字。

基础体能、单兵电台操作、单兵掩体构筑、无烟炊灶搭建、野外拉练、打靶……他们短时间内拿下一项又一项训练课目,甚至在实弹射击等课目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

“每天被连队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感染着,我都觉得自己变年轻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千年松,想到自己多年前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的挑灯夜战,以及工作后的加班加点时不禁感慨,“我本来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但对比连队官兵,我觉得自己还有差距。作为军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当兵锻炼虽然已经结束,但“军医首先是军人”的观念已经烙印在博士军医们的心底。

“基层急需、战场急需”,远非说起来那样简单

有丰富授课经验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李晓,在军营讲台碰上了“软钉子”。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李晓为医学专业研究生上过课,也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当兵锻炼期间,她登上某合成旅卫生连的课室讲台,就康复医学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侃侃而谈。

“第一次对基层官兵讲课,我当然想拿出最好的东西。那些授课内容都是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才取得的非常高精尖的研究成果。”然而,她的一番好意并没有得到基层官兵的积极回应。

当李晓讲述着干细胞前沿研究趋势等话题时,讲台下官兵迷惑的眼神是她未曾见过的。

“尴尬!”聊起当时的情景,李晓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大眼瞪小眼”的氛围。

那次授课结束后,卫生连军医王琨找到李晓说:“我们卫生连的这些官兵,其实更想知道‘遇到训练伤了该怎么办’。”这引发了李晓的反思:“说到底,我的课还是不接地气。”

“官兵需要的是更具实践运用价值的知识,学了就能用上。”她及时调整上课内容,随后讲授的《常见训练伤防治》《康复理疗基础技能》等课程,都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

当兵锻炼期间,20名解放军总医院“新秀人才”都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基层官兵实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授课,广受好评。这件事也促使李晓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让康复医学与基层、与战场贴合更紧密。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我们总是想着要为基层、为战场服务,但我们做的有些工作和研究课题真的是基层急需、战场急需的吗?”李晓下定决心,要对自己下步的研究方向再次校准——更偏向于实际运用、更加关注基层诉求、更加聚焦战场急需。

当兵锻炼不仅引发了“新秀人才”对专业攻关方向的反思,还触发了他们的能力恐慌。

那次参观部队新配发的履带式装甲救护车,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医师李秋洋和战友们不禁为新装备强大的防护和机动能力感到振奋。

“部队装备升级发展太快了,野战救护力量已经今非昔比,我们卫勤保障的观念和模式也要及时更新。”兴奋之余,李秋洋也看到了隐忧:如今医院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但专业面也越来越窄,一台手术从检查诊断到治疗康复往往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名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这在战场救护中是不可能的。

“装甲救护车能够承载的医务人员也就五六名,要完成全套手术流程,每名医务人员就需要掌握两种以上的诊疗救治技能。”站在装甲救护车的车舱内,李秋洋做起了“算术题”,“像我,如果只熟练掌握本专业的超声诊断技能,在战场上是远远不够的。”

想明白这一层,李秋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放军总医院在制订“新秀人才”培育计划时,为什么一定要组织“新秀人才”开展跨专业培训。

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该医院组织每名“新秀人才”在4个非本专业科室轮流担任住院总医师,每个人都至少掌握了4个非本专业的诊疗救治技能。

“当兵锻炼、跨专业培训这些超常规培养措施确实高瞻远瞩,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服务基层、对接战场。”李秋洋为自己制订了新的学习计划。除了在超声诊断专业继续深耕以外,她还想学习更多战场急救知识,加强对战伤救治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战士“最美的军功章”,深深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一位士官班长掀起左侧裤脚,露出两道触目惊心的伤疤:“那次400米障碍比赛,为了争夺名次,我的交叉韧带扭断了……”

战士讲得轻描淡写,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副主任医师张肖却听得惊心动魄。

“那个韧带伤,从医学角度讲,意味着他已经不能再进行任何剧烈运动了。”张肖感慨地说,“但日常训练他一项都没缺,课目示范的标准他一丝一毫都没降。”

那名战士身上还有好几处训练伤。他像介绍自己的军功章一样,自豪地说着每个伤疤的来历。

让博士军医们深感震撼的是,像这样带伤训练的官兵不在少数,他们都把伤疤当作“最美的军功章”。

长达半年的驻训、远距离拉练奔袭、实兵演习……让博士军医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战斗气息。

“无论时代怎么变,子弟兵始终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军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为他们服务呢?”张肖告诉记者,当兵锻炼的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博士军医们为军服务的自觉意识。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曹瑞华,感受到战士们另一种可爱之处。

当兵锻炼期间,曹瑞华围绕官兵及家属比较关注的医疗问题,开展了长达2个小时的不间断授课。听课的官兵全程毫无倦意,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都围住曹瑞华交流。

每天训练结束后,很多卫生连的战士找到曹瑞华请教。官兵们的好学劲头令曹瑞华深受感动。

时间久了,很多战士还把年长几岁的曹瑞华当作知心朋友,倾诉各自的心事。

“当兵锻炼之前,因为年龄、职级等原因,确实担心会跟战士们有隔阂。”曹瑞华告诉记者,“没想到刚到连队,战士们就全心全意地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连队集体中。”

随着当兵锻炼的持续,博士军医们收获了真挚战友情,也不断被连队官兵之间的战友深情感动。

防化连一名战士患病,指导员李其委为了让他尽早治疗和康复,牺牲休息时间,多次奔波于机关和医院之间;班长吕志辉总是在战友们睡熟后,轻手轻脚地起来给大家掖被角;在欢送退伍老兵的茶话会上,老兵们流着泪,诉说着对军营、对战友的不舍,很多博士军医跟着红了眼眶……

这些温情的点点滴滴,都被“新秀人才”们记在日记里,也刻在了心底。

“什么是战友情?战友情有什么魔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医师张明博刚步入军营,就在心里留下这样的疑问。

一个月里,张明博和战友们朝夕相处,一起在训练场摸爬滚打,相互关心照顾,渐渐理解了战友情的含义。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生命仿佛交织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我想这就是战友情。它比友谊更深厚,渗入心髓、融入血脉,抹不去、忘不掉。”

情感的触动带来的是观念和认知的改变。在“新秀人才”的心里,服务基层、服务官兵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工作,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情感付出,以及必须扛起的职责和使命。

他们在部队营区开展了多次义诊活动。解放军总医院还特意抽调了其他科室专家教授赶赴部队,同“新秀人才”一起为官兵和家属看病解惑。

为了缓解官兵的训练伤,他们协助卫生连建起了康复理疗室,还手把手地向军医王琨、卫生员李俊等传授理疗技术。

当兵锻炼虽然已经结束,“新秀人才”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正尝试与越来越多的部队卫生连和基层军医建立联系,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如今,面对前来就诊的基层官兵,博士军医们再也不会感到陌生,而是觉得无比亲切。

“部队就像是我的家,战友们就好像是兄弟姐妹。战友们的伤病和痛苦,就像疼在我的心上。”张明博的这种感受,也代表了博士军医们的共同心声,“为了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少受伤痛的折磨,我们要更加努力去工作、去探索,做他们健康的守护者!”

版式设计:梁 晨

图①:当兵锻炼期间,“新秀人才”参观陆军某合成旅军史馆,强化使命担当意识。

图②: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曹瑞华为官兵讲解医学知识。

图③: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医师张明博为陆军某合成旅卫生连战士讲授超声诊断技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