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梦想还在延续


■张志强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有一个场景意味深长。为《牵风记》的作者徐怀中宣读颁奖词的是本届茅奖评委徐贵祥。

徐怀中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首任系主任。徐贵祥是原军艺文学系的第三届学员,同时,也是文学系的最后一任系主任。一头一尾,两位系主任在中国最高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相逢,让人百感交集。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京西魏公村因有了“军艺文学系”而在文坛名声大震,因为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而令人向往。曾经的“军艺文学系”被称为“军旅作家的摇篮”,因为名家辈出、佳作涌流而成为中国文坛的重镇。

1984年的秋天,来自全军的35位文学精英,会聚在由徐怀中担任主任的“军艺文学系”,组成了第一代“军艺作家群”,由此开启了一次次震动中国当代文坛的“集群冲锋”。

彼时的魏公村,整条马路两侧都植满了杨树、槐树、古柏。夏天绿树浓密,秋天色彩斑斓,没有太多的车马喧闹、人来人往,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文学气息。“军艺文学系”从此成为军旅作家播种耕耘收获的沃土,也成为存续文学经典的殿堂。

从1984年至今,三十五年来,“军艺文学系”培养了700余名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优秀作家。从这里走出了8届约310余名作家大专班学员、16届约260余名本科学员、20届共140余名研究生学员,还有15届近500余名短期研讨班学员。这其中有一批又一批作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持续建构着军旅文学的梦想与荣光,推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军艺作家群”作为中国文坛一支特殊的、引人注目的创作力量,其创作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标识。三十五载白驹过隙。未来,“军艺文学系”这个闪亮的名字或将逐渐淡出,但是属于军旅文学的辉煌与梦想还在延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