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社会主义对人民期待的回应并非一劳永逸,而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预期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谢  浩

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尝试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以此道出社会主义的重要旨趣在于不断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其中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社会主义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二是社会主义对人民期待的回应并非一劳永逸,而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预期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不只是物质的充裕,还有精神的富足,其最终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初期的社会矛盾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天才的描绘——建立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参加劳动、实行按需分配的美好社会。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为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认清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作用,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消灭阶级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不少国家相继遭遇失败。在真正意义上成功为“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最终目标提供更多现实基础的,只有坚持在发展中持续回应人民期待的社会主义中国。

习主席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选择并坚持社会主义,是因为在其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找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并找到了解决当代中国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现实。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中国共产党在开拓中前进,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回应中国人民期待,社会主义中国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回应人民期待,才能在实践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物质生产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就是通往人民美好生活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总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归根结底是紧紧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决定了解决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依然在于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做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下篇文章”,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