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英雄的“重新发现”,这是一场军旅人生的“励志洗礼”。
11月上旬,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的“分享荣光·共话使命”英模与新兵新学员对话交流活动宣告圆满结束。
8名青年英模代表,分南北两线赴山东、陕西、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走进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等12个新训单位,与新兵新学员开展对话交流活动。
英模代表们用最真实的故事、最朴实的语言、最平实的表达,为新兵新学员们上了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教育课。新训单位的领导讲:“这次活动没有什么大话套话,也不讲究逻辑修辞,但真诚朴实、生动感人,很可能一句话就激励一辈子,一件事就改变一个人。”
记者跟随英模代表走进各新训单位,见证了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心灵感应的传递。
这是“种子”找到“土壤”的感觉。
将荣誉燃成火炬
音响里,背景音乐激昂雄浑,在每一名新兵耳中共振;硕大的屏幕上,李小龙军姿笔挺接受检阅的视频画面,映亮了每一张仰首注目的脸庞——
1999年、2009年、2019年,这位陆军炮兵某旅教导队的二级军士长,在22年的军旅生涯中共参加了3次国庆阅兵。
当初受阅队伍里那个青春洋溢的小伙子,如今眼角刻上了岁月的纹路。但他军姿依然挺拔,目光愈加坚定。站在不同城市、不同营区的演讲台上,李小龙对着台下换了一批又一批的青涩面孔,讲述着那段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受阅经历。
国庆50周年阅兵时,刚下连的李小龙,阴差阳错地被选入阅兵方队。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熬”成了正式队员,在方队第一排面受阅。
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名领队因病退出,本来担任方队教练员的李小龙临危受命顶了上来。
国庆70周年阅兵时,李小龙作为战旗方队的教练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来自全军的100名擎旗手训练到位,圆满完成受阅任务。
每次都有新的挑战,每次都遇到新的难关。在李小龙的阅兵经历中,“坚持”成了核心关键词。
“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是李小龙和新兵交流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树立目标”“默默积累”“多想开心的事”……他一次次地从不同角度回答着同一个问题。“但我最想传递给新战友的,是一种荣誉。”李小龙告诉记者,讲自己参加阅兵的故事,其实是想在新战友心里种下一颗崇尚荣誉的种子。
刚刚入伍就走上阅兵训练场,对当时的李小龙来说是艰辛的磨砺,也是坚实的积淀。是受阅的荣光驱散了他初入军营的茫然,教会了他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咬牙奋战,推动他在追逐这份光芒的路上不断成长。
第一次参加阅兵时,李小龙最遗憾的是装备方队通过天安门时,自己坐在车里,连天安门是什么样子都没看见。时隔10年,他第二次参加阅兵时,作为方队领队,站在指挥引导车上通过天安门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到达巅峰”。
“那时候,我心里想,吃多大的苦也值了!”李小龙被一圈新兵围坐在当中,发自肺腑地感叹。正是心底那份追赶荣光的信念,驱动着他一路前行,不曾停下脚步。
第三次阅兵分列式时,担任教练员的李小龙并非没有机会站到队列中。他甚至有机会选择一个“上镜”的位置,再一次在全国人民见证下风风光光地通过天安门。
李小龙纠结了很多天。他想了想那些从全军各部队汇集而来的100名旗手,又想了想10年前的自己和20年前的自己,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坐在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的训练场旁,李小龙平静地讲起这段经历,周围是一张张晒得黝黑的年轻脸庞。
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时,李小龙站在长安街远处的一隅,远远地望着他们,心里竟十分地满足和坦然。把亲手培养的100名旗手送到天安门前,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荣耀?
亦如陆军第80集团军某营营长李庆昆,曾先后两次执行赴海外维和任务。在炮火的考验中,支撑他一路坚持下来的,正是任务完成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军人的赞叹。那份“中国维和军人的无上荣光”伴着他,度过了在异国他乡的硝烟岁月。
在东部战区空军保障部新训旅,新兵谌帅俊询问李小龙“如何才能站好军姿”。李小龙笑着把他请到灯光汇聚的舞台上,逐个部位细细指点站军姿的窍门和方法。追光打到谌帅俊的身上,他既紧张又兴奋。
那束曾经照亮李小龙前行方向的荣誉之光,也照进了这名年轻士兵的心里。
把使命树成旗帜
如果问新战友们,对青年英模们讲的哪个故事印象最深刻,他们十有八九会提到李烨睿。
现任海军陆战队某旅科长的李烨睿,曾前往委内瑞拉海军特种作战学校进修。在这所淘汰率极高的“魔鬼训练”学校里,他经历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极限考验。
李烨睿在荒野、丛林、山川和海洋中经历极限挑战的故事,对于此时正每天进行枯燥队列训练的新兵们而言,就像一本高潮迭起的冒险小说,每一页都充盈着激情与热血,听来令人震撼。
“以前看《冲出亚马逊》的时候,我以为那只不过是影视演绎。听了李科长的故事,我才知道电影里的情节竟是真实存在的!”在东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新兵们一边感叹李烨睿的强悍,一边心潮澎湃,生发出浓烈的向往之情。
“好多新兵都说想当特种兵,想进海军陆战队。”李烨睿笑了笑。他知道,对于这些还未真正体会过艰苦的年轻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相差很远。新兵们能否一直坚持这个理想成为一名特战队员,现在还是未知数。
面对一个个“如何成为特种兵”的问号,李烨睿并没有谈什么方法。他只是告诉新战友,要正确认识自己,每一天完成一个小目标,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终究会达到理想状态。
李烨睿原来也是个普通的军校学员。对他而言,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名坚强果敢的铁血军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
“面对困难,是真的做不到,还是想偷懒,只有自己最清楚。支撑你扛下去的最强信念,永远来自你自己。”李烨睿这样回复台下提问的新兵。
在委内瑞拉那段日子,即使经历再多的痛苦折磨,李烨睿也始终铭记——异国他乡的操场上,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背后,站着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如果选择退缩,亲口说出“我放弃”,降下五星红旗,那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耻辱,而伤害的是中国军人的尊严。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军营、不同的听众,李烨睿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融进精彩纷呈的“冒险”故事中,把军人的价值使命浇灌入新战友们心里。
讲述接近尾声,宽大的LED屏上跳出一张照片——碧空如洗,青山连绵,在山峦环抱着的委内瑞拉海军特种作战学校里,旗杆林里仅剩的几面国旗中,五星红旗在“C位”迎风飘扬。
这面国旗,对曾参与也门撤侨的临沂舰女兵郭燕和执行过反恐维稳任务的武警大队长李玉峰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在异国码头上,看到同胞们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喊“祖国万岁”时,郭燕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感动。她和战友们肩扛着这面国旗赋予的使命,始终坚定地将同胞们护在身后。
在饱受暴恐威胁的任务区域,伴着嘹亮的国歌声,看见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李玉峰泪湿眼眶——这一幕,便是所有坚守与奋战的意义。
李烨睿的讲述结束了,舞台之下,一排排整齐端坐的新兵仰着头,凝望着那抹鲜红的色彩。这面飘扬的国旗定格在他们脑海中,也把它所承载的使命,印进每一颗心里。
让真情浸入岁月
宽阔闪亮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未曾被尘世喧嚣打扰的高原风光——云天相接处,雪山绵延,碧草覆盖着漫漫原野,牦牛安静地徜徉天地间。
这里是香格里拉,是世人向往的最接近天空的“人间天堂”,也是连长翁春芳“战斗”的地方。
最奇美的景致,也伴随着最恶劣的生存条件。翁春芳向好奇的新兵们解释:“香格里拉是典型的‘三高一低’——高海拔、高寒冷、高紫外线,低含氧量。”他们连队保障的通信线路覆盖海拔1000多米的山谷和4000多米的雪山。每次巡线,他和战友们都要体会一番“四季”轮回。高原的紫外线极其强烈,出去待几小时,人就会晒掉一层皮。
听到这里,新兵们往往会产生另一个疑问:“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你是怎么做到一直坚守在那儿的?”
“下连队前,领导告诉我,党委把最放心的人放在了最不放心的地方。”翁春芳缓缓答道。他深知,对军人来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身心;越是封闭的空间,战友间的情感越纯粹真挚。
“以前曾觉得,军人就是要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翁春芳如今改变了想法,“现在,我在高原上坚守岗位,同样是在保卫国家安宁。”
英模代表刘伟修也有相同的信念。身为空军某旅雷达操纵员的他,常年坚守在不到3平方米的方舱中,工作紧张而枯燥。但他知道,自己岗位的意义多么重要。
“军营里没有岗位大小。”这是翁春芳和刘伟修想告诉每名新兵的朴素道理。
交流中,翁春芳讲述自己在香格里拉的岁月时,总是三句话不离他的连队——自己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让士兵们信服的主官;怎样带好团队,让连队真正成为温暖的“家”……
翁春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新战友:如果你将真心真情给予并肩的战友,必定会收获更多的感动与支撑。
讲台下,18岁女兵黄静记住了故事里挂在连队门口那个红红的、大大的“家”字。
这个在父兄娇宠下长大的女孩眼眶泛红,想起了自己的家。她也想起了每次跑3公里时,那些宁愿放弃自己成绩也要陪她跑完全程的战友们——她们早已把部队变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原来,我们都是一块块有棱有角的石头。新训3个月,你要变成一枚鹅卵石,融入这个集体,融入整个团队。”翁春芳感叹道。
这段同道而归的情谊,对每一名军人来说,都是漫长人生岁月中珍贵的财富。
愿初心化为梦想
代表团赶到火箭军某部时,正赶上10月底降温。秋雨初歇,浸湿了冰凉的夜色,火箭军某旅二级军士长何贤达又一次踏上这个对他而言意义十分特殊的地方——时光倒转回20多年前,他在这里接受新训。
汽车载着一行人在营区中穿行,漆黑的车厢里,何贤达眼神熠熠发亮。借着车窗外昏黄的路灯灯光,他兴致勃勃地为记者介绍着:“这边是老礼堂,那头有个小卖部……这次真是回到‘娘家’了。”
“我记得很清楚,到训练团那天是12月10日晚上。”宽阔的发射棚里,何贤达站在临时搭起的讲台上,面对台下数千名身着墨绿色作训服的新兵,回忆起自己在此度过的日子:“冬天风大雨多,每次训练完,我们总是外衣被雨水淋湿、内衣被汗水浸湿。”
“等你离开这里,才会发现,这些日子是你军旅生涯中最怀念的时光。”何贤达知道,这些刚刚步入军营的新战友,突然面对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正处在身体辛苦、精神疲惫的迷茫期。他希望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学会珍惜。
听完何班长的故事,新兵们感受如何?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佩服”。从炊事兵到发射指挥长,何贤达用20多年脚踏实地的努力,把看似天方夜谭的逆袭故事变成了现实。
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何贤达笑了。新兵下连,他当了炊事兵,却连饭都不会做,每天只能坐在小板凳上,摇着鼓风机烧火,一天到晚灰头土脸。他想要调换岗位,连长却说:“不把饭做好,就甭想发射导弹。”
慢慢地,何贤达把心思沉了下来,做饭的技艺也逐步提高。但他心底那个亲手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火苗,却从没有熄灭过。当年电视里,导弹在发射倒计时的读秒声中冲上云霄的场景,点燃了少年心中炙热的家国情。
繁忙的本职工作、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十几米长的电路图、身边人泼的冷水……这一切都没能阻拦何贤达的脚步。最初的梦想就像永不停歇的发动机,每时每刻都驱使着他向自己心头的星光追去。
“我希望你们也能一直葆有初心,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灯火明亮的新兵宿舍里,何贤达坐在十几名新兵中间认真地说。
还带着些许懵懂茫然的新兵们,也和老班长分享了自己从军的初心:有人想要改变自己,有人遵循家人意愿……“不管初衷如何,坚守岗位,做好每一件事,终会收获一段无悔的青春和值得铭记的岁月。”何贤达说。
交流接近尾声,一名新兵问何贤达:“您退伍之后最想干什么?”他思考片刻回答道:“去全国到处转转。”
过去20多年,何贤达执行任务时到过许多地方,却总也没有机会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风光。
对于这名导弹发射指挥长来说,未来的某一天,看着脚下自己守卫的这片壮美国土,大概是对这一段军旅生涯最好的回馈。
对于还站在军旅起点的千千万万新战友而言,追寻英模的脚步,一路前行,他们也会看到更美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