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工作“浅表化”问题仍较突出。许多事情要说没做似也做了,费时不少、动作频频;要说做了又像没做,虚晃一枪、未见成效。这种“浅落实”是为官不为的又一表现形式,危害甚大。
当年毛泽东同志要求,一件事情不做则已,做则必须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抓落实不能“到底”,就如同插秧过浅或有植无管一样,很难使之生根发育,更甭奢望抽穗打粮。有的单位上下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但工作“长势”不好、“收成”欠佳,甚至问题增量不断,其中“浅落实”是重要原因。
“浅落实”的具体表现不少。或“重头轻尾”,抓工作只有短计划、没有长安排,就像打摆子热一阵冷一阵,往往开始热热闹闹、中间无声无息、结果不了了之;或“重表轻里”,满足于讲了话、发了文、上了墙,许多工作就像纸上画的饼,看得吃不得,事情做了但只是雨过地皮湿甚至地皮都不湿;或“重点轻面”,只抓“领导盯得紧的”“容易出成果的”“自己感兴趣的”,不讲全面与整体、不顾基础与未来,结果这边见报出彩、那边冒泡出事;或“重虚轻实”,搞大呼隆、大杂烩,当传声筒、文抄公,办事千篇一律、概略瞄准,该干的工作成了打水漂、放空炮。
诚然,事物总是由小而大、由浅而深向前发展,抓工作也需要由点而面、由易而难,渐次推进。但是,如果沙滩流水不到头,事不尽做、力不全使、功不全用,只能导致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农业生产,种、管、收、藏哪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抓工作,点、线、面、整体哪个阶段都不能轻易跃过。工作要真正落实,必须拿出“钉钉子”“拧螺丝”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地抓,一遍一道痕地干。“态度好”“动作快”“走在前”自然无可非议,但不能装样摆拍、作态弄影,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表态落实”“表皮落实”“一时落实”“一点落实”。这种落实其实等于没落实。
“浅落实”缺的是“深”功夫。有道是:“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新时代要大有作为,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学深”,把本地区本单位建设发展的目标蓝图、思路举措真正“谋深”,把研究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真正“做深”,把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真正“想深”。有了这几个“深”,落实工作才会成为自愿、化为自觉、尽心竭力,才会摒弃高调、找到高招、落细落好,才会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实现卓越,也才不至于成为落实上的说嘴郎中、南郭先生、歪嘴和尚。
落实缺深度,根子在态度。惰性都是由于动力缺乏,而产生动力需要开足马达,开足马达必须电力强大。强大的电力从哪里来?来自于初心和信念。1946年3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他的随行记者这样描写共产党的政治中枢:“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爱人民、学人民、为人民“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一些人之所以抓“浅落实”很来神、抓“深落实”会犯困,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淡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宗旨,淡漠了信仰和信念。俗语云:“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当了“官”就应当把信仰顶在头上、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始终保持“电力”满格。
“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工作“浅落实”如同吴语方言中的“拆烂污”——不负责任、苟且马虎,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当领导、做干部的“艄公不摇橹,耽误一船人”,在抓落实上尤其不能缺工匠精神、不可拆半点烂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