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堂好听的思政课“燃点”在哪里


■本报记者 王通化 陈 利

陆军步兵学院教授郑红军在井冈山开展现地教学。                         游  豪摄

讲透了道理,自然会有耳朵候场

“抽象的理论课被演绎得如此透彻,点赞,学习,致敬!”

发这条微信朋友圈的,是陆军军医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学员。他刚刚听完副教授刘小薇的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很快,在这条朋友圈下面,有人留言:“走进教室,学员的初衷就是学到知识,能不能听进去、学进去,关键看教员的授课有没有吸引力。”

在陆军军医大学,刘小薇的思政课一直受到学员追捧。日常交流中,刘小薇也经常听到有些同行这样抱怨:“为什么我使用的素材越来越丰富,制作的课件越来越精美,却吃力不讨好?”

在她看来,这些教员“用错了力”——“思政课是用理论来讲政治,根本的生命力在于说理,要以透彻的分析回应学生,以真诚的态度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讲透了道理,自然会有耳朵候场。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邓海英认为,与许多专业课相比,学员的思政课起点并不是“零”。当他们对许多事件、概念和原理耳熟能详时,教员必须比学员想得更深﹑更全﹑更细。在她看来,“如何讲精准、讲透彻,考验着一个教员的功力”。

邓海英的功力,充分体现在“围绕着一个观点不断地‘向下挖’,直到挖出那一捧清泉”。在准备“创建新型人民军队”一课中,邓海英无数遍地研读《习近平论强军兴军》等著作,做了10万余字的学习笔记。不仅如此,她还运用调研采集的大量实例和数据阐释习主席相关论述,加深听课学员对于创新型人民军队的理解。课后,一位学员对她说,这堂课让他“改变了听政治理论课容易犯困的印象”。

以理服人是根本,但是政治理论课又不能止步于说理。思政课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影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

火箭军工程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刘西山副教授说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上课的刘西山听到学员报告:“教员,地震了!”当时,震感强烈,教学楼晃动得十分厉害,刘西山站在楼道中央,冷静指挥大家撤离。当刘西山最后一个从教学楼里跑出来时,等在下面的学员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信任。

“亲其师而后信其道。” 刘西山说,价值观的培育不仅看教员如何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更考验教员如何以身作则去践行课堂上的道理。

“我不敢想象,如果当时我第一个从教学楼里跑出来,以后我的政治理论课还能不能继续讲下去。”他说。

点燃自己,才能照亮别人

在此次教学比武中,听课学员们发现,教员们在授课中使用的素材竟然如此之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出现的维和部队方队、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的励志故事……一个个鲜活事例,吸引着学员们的注意力。

“思政课只有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回答青年学员的思想关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海军工程大学副教授龙心刚看来,当前,思政课教学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国内各个领域丰富的社会实践,为理论阐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佐证素材,关键看教员能不能扑下身子去调研、去发现。

“要想照亮别人,首先得燃烧自己。”龙心刚描述了一幅曾经看过的漫画。画面中,绿草丛生的草地上,一群膘肥体壮的马吃着草。与此不相协调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卧倒在那里,身边的草早已被吃光,可它懒得站起,只能静静地、无奈地等待被饿死。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员,要想不变成那匹老马,就需要时刻站起来去寻找新鲜的‘草’吃。”他说。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讲师王晋川就是这样一个勤奋找“草”的人。

在为现职军官初级培训班次学员准备一堂涉外教育课时,缺少资料信息成为他面临的最大难题。“网上搜,信息太少,也不权威;买书籍,数量有限,内容不全;从图书馆找来少量的第一手资料,翻来翻去总感到不够解渴。”

彷徨之际,王晋川突然想起自己在部队任职的军校同学,有的参加过国际维和,有的执行过亚丁湾护航,有的参与过国际军事比武竞赛……不禁眼前一亮。当时,学院已经放暑假,王晋川满腔热情地奔向在各地部队任职的同学,带回大量鲜活的素材和资料。

遍采百花,酿得甜蜜。终于,在新学期开学前,王晋川拿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授课教案。

“燃烧自己还有一层寓意,就是教员要像一束火把,用自己的信仰去点亮学员的信仰。”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政治教研室讲师张鹏杰,认可陈先达教授说过的一番话:“姓马”容易,“信马”不易。作为政治理论教员,首先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如果连自己都不信,还怎么能教导别人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同样的道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要引导学员去仰望理论的星空,他的眼睛里首先要有星星。这个“星星”,就是教员自己的信仰。

不仅要让学员“抬头”倾听,更要让他们“低头”思考

这学期,空军军医大学副教授包敦典受领了一项新任务:研究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员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率”。

“思政课最让大家发愁的就是如何‘进头脑’,学员在课堂上听一听,课后把书本一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包敦典做了一次试验:每次课程结束前,留下10分钟时间,让学员们根据课堂讲授内容自主思考,并提出2-3个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包敦典看来,思政课不仅在于“政”,更在于“思”;不仅要让学员“抬头”倾听,更要让他们“低头”思考——

“一堂课要想让人记忆犹新,就不能仅仅让人耳目一新,还要入脑入心;不能一笑而过,还要值得回味咀嚼;不能只图热闹,还要真正悟出道理。”

案例式教学,是加深学员对授课内容思考掌握的又一种尝试。

比武中,来自海军指挥学院的副教授吴迪明,授课中使用了一个体现海军特色的案例。通过案例研讨、学理分析、问题牵引,他给学员提供深入思考、展示想法和思维碰撞的机会,让学员在思考和探索中理解理论、认同理论、践行理论。

“入心首先要让学员动心,入脑重在让学员动脑。”同样来自海军院校的副教授张培培,更倾向于到现地开展实践教学。她每年都要组织学员到小岗村开展实践教学,在“大包干”纪念馆、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据令学员们感慨不已。

每次她都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围坐一圈,现地开展研讨式交流。随着张培培的引导点评,大家感到理论知识其实与生活密切相关,真学真信真有用。

除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外,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孙经国认为,让学员思考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教学的起点必须是学员疑惑的原点,“学员们需要新鲜的刺激,但那些形式上的刺激对学员的吸引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真正的刺激是什么?那些他们‘知道’了、但还不是‘真的知道’的东西才称得上是刺激,才会引起他们的思考。”孙经国说,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以学员困惑的问题为起点,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让学员的“需求侧”与教员的“供给侧”相契合,这样,课堂才会“燃”起来、活起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