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思政课遇到了什么挑战
能够站上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的舞台,孟雪坦言“自己没想到”。
3年前,孟雪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通过了文职考试,成为武警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治学教研室的一名助教,负责为生长警官学员上思政课。
第一次教学授课,孟雪就“怀疑自己入错了行”——
上课不到10分钟,课堂就进入了冷场状态。无论是内容选择、课堂设计,还是语音语调,她都明显感到,和台下学员不在一个频道上。走出教室,一种从未有过的沮丧涌上心头:“原来一直憧憬的职业,似乎并不适合自己。”
“你讲你的课、我走我的神。”类似的尴尬,不止在年轻的孟雪身上上演。“思政课不好上!”这,几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的共识。
有人把原因推给课程本身,认为较之其他课程,思政课理论性强,很多内容侧重于讲道理,很难像其他专业课程那样,让学员有“现学现用”的获得感,自然缺少“吸引力”。
有人把原因归结于时代的发展,认为思政课上涉及的不少知识,学员们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易得就会不珍惜。“如果像以往那样,教员讲课的内容学员没听过,他们自然上课认真。可是现在教员一张嘴,学员们就大概知道下文是什么,听课的热情难免会打折扣。”
更多人则开始从自身反思。新学期,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一名“00后”新学员向政治教研室讲师张鹏杰提问:“为什么自己看习主席的著作,感觉习主席的语言很鲜活、用词很生动,但到了课堂上,反倒觉得教员的授课很晦涩,听之乏味?”
这一问,让张鹏杰面红耳赤。他尴尬地意识到,不知从何时开始,政治理论教学出现了“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的固定套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八股气息浓重、缺乏个性化表达。
2018年年底,围绕抓好政治理论课按纲施教、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12名专家到19所院校进行调研,并随机对2065名学员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项中,有一些学员认为“照本宣科、说理不透彻”,有人认为“不能有效解释现实问题、解答思想困惑”,甚至有些学员评价有的思政课是“没有思维活性的休眠课堂”“缺乏情感参与的冷漠课堂”……
有位教授更是总结出了学员的“五个不爱听”:不爱听违心的假话和与事实真理相背离的课,不爱听严谨的套话和与实际不沾边的课,不爱听常说的老话和炒剩饭没有新意的课,不爱听正确的废话和照本宣科没有个人见解的课,不爱听漂亮的空话和空洞说教的课。
思政课,一门越思越“重”的课
一次偶然对话,让孟雪走出沮丧,并决定坚持下去。
那是一次课间休息,有位学员走到孟雪面前,小声地说:“教员,一直想和您说声谢谢!”孟雪吃惊地看着这名学员,直到他转身走开,才慢慢回过神来。
“我想,或许是我在课堂上的某句话,正好触碰了他正经历的困惑,从而给了他信心。”那一刻,孟雪意识到,“如果能让学员在课堂上不仅获取知识、感悟人生,还能找到自我价值,那么,我上的思政课就是有价值的。”
比武间隙,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教授包敦典也分享了一段类似经历。
在包敦典的手机里,留存着这样一条短信:“教授您好,今天有机会再次听了您的课觉得受益匪浅。每次在迷茫的时候听您的课,都感到心灵受到了洗礼。您用渊博的知识、切身的行动,言传身教,给人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包敦典看来,思政课就是这样一门为思想和心灵“补水”、给精神“加钙”的课程。
“专业课让学生‘学有所用’,思政课却让学生‘用之有方’,帮助他们跳出‘小我’,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责任与使命,给人以真理的力量。”包敦典说。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戎向东,特别认同包敦典的这番话。从教18年,戎向东在三尺讲台上与学员谈人生、谈理想,激发他们从军报国的热情。让他特别自豪的是,“每年都有优秀学员在我的鼓励下,志愿到艰苦岗位建功立业”。
陆军军医大学副教授刘小薇笑谈,虽然自己不姓马,但学员们喜欢喊她“马老师”。因为她是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博士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教员。很多年过去了,许多学员记不得她的名字,但记得清她的课和她讲的道理。“我觉得‘马老师’是一个令人感到有获得感的称呼。”刘小薇说。
思政课,一门越思越“重”的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然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由于每名教员的阅历、年龄不同,在课堂上‘抓住’学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加之不少教员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压力,思政课教学常常力不从心。”采访中,谈起提升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关部门领导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上好思政课,离不开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成长了,学生自然就受益了。这也是组织这次岗位练兵比武的初衷和希望。
与其说是一场大比武,不如说是一场大发现
一路参赛,孟雪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在旁听了其他参赛选手的授课后,孟雪发现,上好思政课没那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难。
思政课教员要当教学设计的能手。比武决赛阶段,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说课,主要考查参赛选手对所讲授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把握,对教学重点、针对性和目标的认识程度,对学员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的学情分析,可以说是教学的设计环节。
一位评委在点评时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员引导学员走,而不是教员追着学员走。”
思政课要能解决现实问题。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从学生的角度谈了一堂好课要具有的三条标准:第一,学生没想到的,老师讲到了;第二,学生想到了,但听老师讲完后发现自己想的并不对;第三,学生想到了也想对了,但不知道如何论证和表达,老师讲完,茅塞顿开。
孟雪发现,决赛评选出来的15堂精品示范课,几乎每一堂课都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课间交流,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副教授龙心刚与大家分享了学习心得:没有问题意识,沉浸在美好的、抽象的理论中,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注定只有光明,没有前途。“把知识体系转化为认知体系,从讲解是什么转向回答为什么、怎么办,这才是理论武装的最终落脚点。”他说。
思政课堂要充满真情与热情。比赛中,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许恒兵在讲授“道路决定命运”一课时,几次声音哽咽。他说:“思政课本身很枯燥,如果教员缺少激情,如何让学员融入其中?很多时候,情感的触动,更容易影响被教育者。”
这也是参赛教员们的共识。课堂教学应该避免平铺直叙,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精准到位的体态动作,受众的思绪才能沉浸其中。
国防科技大学讲师王晓榕建议,少一些空洞说教,多投入一些感情,政治理论教学的课堂才能“暖”起来;少一些平铺直叙,多一些波澜起伏,政治理论教学的课堂才能“燃”起来。
与其说是一场大比武,不如说是一场大发现。
授课、旁听、交流,对比、反思、成长……比武结束后,重返教学岗位一线的孟雪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
孟雪的表现,正如评委会副主任委员、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熊杏林在比武总结时所说:“参加比赛,有人收获成功和掌声,也必将有人收获失败和沮丧,但所有人都会收获一样东西——成长。因为你们发现了同行的优点,也发觉了自己的不足,从而可以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这才是比赛真正的意义。”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