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忘初心报党恩


■谢 凡

岁末年底时,干部调整季。一汪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组织的培养是一名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依托。能不能正确对待组织的决定,是检验领导干部的“试金石”。

组织之于干部,犹如阳光、雨露、沃土之于草木,是干部成长的摇篮、立身的阶梯、事业的靠山。为了干部的成长,组织上尽心竭力为干部增长才干创造条件,为干部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从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到独当一面,无不凝聚着组织培养的心血。习主席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

正是因为不忘组织的恩情,所有干部在提升时都会说“感谢组织的培养”。那么,没有被提升使用的干部,还该不该谢谢组织的培养?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上派人找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面对从军级到营级的“断崖式降职”,李先念毫不犹豫地说:“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干部的成长进步固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正如刘伯承元帅所说:“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然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不念党的培养之恩,提拔重用了认为是自己“该得的”,没被提拔则认为是组织“亏欠的”,更有甚者,个别干部将组织的培养抛在脑后,对功名利禄汲汲以求,结果在忘恩负义中身败名裂。

当年领导黄麻起义的戴季英,新中国成立后被组织委以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的重任后,他非但不感谢党的培养,还觉得组织欠他的,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要求做中央委员、省委书记。毛泽东同志看了“要官信”后大为震怒,批示道:“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

广东省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被称为“品牌市长”的他觉得自己对当地发展有功,眼见年龄到杠还不能被提拔,便产生了“组织既然欠我,那我就用经济补偿自己”的想法,结果在57岁快“着陆”时落马。

其实,真正的共产党员,从来都是觉得自己欠组织。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翅膀”之所以硬起来,是组织培养的结果,即使自己干出了一点成绩,也归功于党组织的培养,归功于各级领导的栽培和周围同志的关心。在他们看来,兢兢业业为党工作,是党员干部的本色,是在实践入党时的誓言,怎能把功劳、成绩、贡献等等,作为筹码向组织讨价还价呢?更何况,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了生命,他们又何曾想过要党和人民“还账”?

树叶只有长在大树之上,才能焕发生机;水滴只有融入江河,才不会干涸。只有牢记组织的培养并尽全力为组织工作,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组织的心干好工作,不问组织能给我什么,而要多考虑自己能为组织干些什么,回报组织的培养。

职级进步有尽时,工作进步无止境。作为领导干部,应立志干大事而非做大官。不论职务是否变动,都应把人生价值定位在干事创业上。

只为强军计,何论职与级。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2013年底,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组织上找已是原沈阳军区某摩步师师长的付文化谈心,希望他出任师改旅后的旅长。付文化爽快回答:“我是组织培养的干部,坚决服从。”

在复兴伟业面前,为个人进步所思何其狭隘;在强军征程面前,为职务晋升计较何其渺小。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恪守忠诚,无论岗位在哪里都不忘自己的誓言;牢记恩情,无论身居何位都不忘组织的培养,把强军事业看重、把职务晋升看轻,把组织培养看重、把个人进退看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如此,才能把脚下的道路走端正、步子迈扎实,在强军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