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加速后装保障能力转型升级


■胡乔波

后勤装备保障作为作战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为作战体系联“网”通“脉”供“血”的重要职能。保障力不仅是战斗力,而且是重要的战斗力。对照服务打赢的要求,我军在后装保障上还存在保障理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职责法规不够健全、与战时任务不相适应等不足。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聚力备战打仗,在“精”字上下功夫,在“优”字上做文章,在“强”字上见成效,才能打造出联合、精干、高效的后勤装备保障力量。

紧盯由保向战转型,着力强化为战保障的科学理念。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让部分官兵思谋的是过日子后勤,而不是打仗型后勤,实战意识、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淡化。新的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体制编制,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聚焦实战的理念,注重研究战时条件下的保障活动规律和决策机制,切实用实战标准引领建设方向,用战时要求评估平时建设;确立服务为本的理念,以部队战备建设和作战为核心来构建后装管理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为官兵服务、为一线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作战服务的意识;确立集约高效的理念,适应部队充实、精干、多能、合成的发展趋势,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具体要求,采取优化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中保障等方式,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确保同一保障主体具备多种保障能力、满足多种保障用途;确立依法从严的理念,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靠习惯经验、靠突击运动式抓工作的方法,严格按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确保后装保障整体效益的发挥。

聚焦力量建设弱项,扎实做好战时保障能力准备。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后装战备建设必须真正用战斗力标准去衡量,平时做得实而又实,战时方能有底气。坚持以战领建、改革促建、依规抓建、按需谋建的思维,积极适应新编制下后装保障新特点,精细制定后装保障流程,使保障行动进一步精准化、具体化、实战化。坚持精细、精准、精确的标准,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后装保障的各类装备设施配套建设发展,切实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作战需要的后装保障配套体系。根据担负的行动任务,科学编组保障力量,深研细化保障措施,落实“战时哪级带、平时就哪级存,战时怎么编组、平时就怎么整合”的要求,确保携行运行物资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战时标准,达到存得足、管得好、保得快的要求,确保随时能拉动、出门能打仗,使后装战备优势尽快转化为战时保障胜势。

围绕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机制。无论是改革期间的阵痛,还是长期存在的顽疾,职责不明、运行不畅、法规不全依旧是“难啃的骨头”。要想缓解阵痛、根治顽疾,就必须向不适应新机制的问题开刀。一是职责要细化。明确相应的管理主体,解决“由谁来管”的问题;明确各级任务定位,解决“管什么”的问题。二是运行要规范。从需求入手,实现军事资源的最优转化;从协调入手,以任务为导向,形成战区与军种的管理合力;从监督入手,纠偏督导,重点做好过程调控。三是法规要健全。建立健全后勤与装备法律规范,使后勤与装备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所有行为,都做到有法可依。后勤与装备对部队作战、训练、生活的保障,主要通过标准制度的形式来实现,因此要建立健全后勤与装备标准制度,把平时、重大演训活动和战时保障标准建立起来。同时要根据部队作战和任务需要、环境变化、国家经济发展等因素,适时对有关法规制度和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对接未来战场和建设需求,创新后勤装备管理模式。后装管理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后装管理存在管理手段陈旧、管理方法单一、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不高等问题。要创新资源获取的军地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勤与装备是军民通用专业最为集中的领域,必须加强军地双方一体管理,为国家经济潜力有效转化为军队战斗力提供重要支撑。创新资源调配的资产可视化管理模式。后勤与装备管理工作一直存在着需求与资源两大“迷雾”,对资源调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配合条形码、二维码、射频标签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管理对象标识数字化、运行管控智能化、支撑平台体系化。创新资源运用的全程系统化管理模式。面对复杂的管理要素和多变的管理环境,为了有效运用后勤与装备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必须实行全程系统化管理模式,确保后装物资自动快速精准补给、装备故障快速诊断与维修、战场人员及时救护,不断提升保障装备系统综合效能,确保后装保障效益实现最大化。

(作者单位:66389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