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体育/广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另一种“舒适区”


■郑蜀炎

无论是哪一款的“鸡汤文”,“舒适区”都不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好词。举凡成功者,由此跨出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说过:“在20世纪的今天,不会运动和没有钱一样,传出去可不好听。”同样,在运动场上耽于萎靡因循的“舒适区”,名声传出去同样不好听。

1928年,首次以正式代表身份代表中国前往阿姆斯特丹“参观”奥运会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归国后在文章里把奥运会译为“我能比呀”。虽是音译但其意也佳——你能不能比,取决于夺关破隘、狼奔虎逐的拼搏。狭路相逢,只有生死线,何来“舒适区”。

但是,这并不是一切。以提出“需求层次”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还提出过一个著名心理学概念,“高峰体验”。马氏所谓之高峰,显然不是奖牌、纪录之类,而是在“抖擞征衫趁马蹄”的运动场上向动而静,用心灵去体验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境界。

著名的“飞鱼”菲尔普斯的教练鲍曼,在其新书《黄金法则:迈向人生与事业卓越的10个步骤》中写道:“成功意义不仅是摆在终点的战利品,还有你身边经历的美好的人和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登临峰顶的成功者在收获纪录的同时,还可以拥有自己的“舒适区”——体验运动过程的愉悦,欣赏美好的人和事带来的感动。

《魏书》上有“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业余体育爱好者而言,参加运动本身与破纪录、获功名原本就无关,寻求“自得而已”原本就是最好的“舒适区”。二战时期盟军主要指挥官之一、美军五星上将布莱德雷就是这样一个业余而狂热的体育爱好者。其回忆录中,对自己参与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那么津津乐道。在西点军校时,由于痴迷体育而导致成绩大幅度下降。可他偏偏沾沾自喜地写道:“我从未因参加体育运动致使学习名次落后而懊恼过。因为体育运动让我获得身体与内心的舒适与锻炼,让我在最投入的比赛中完成了最有助于战争准备的运动。”或许说的有道理,因为他在西点军校的棒球队队友,后来全部当上了将军。

当然,“不有所废,其何以昌”的古训是千真万确的,不舍弃舒适安逸,肯定难以功成名就。我们说的“舒适区”,不是说身心的懒散松懈,而是指一种特有的精神与心灵状态,是秉持着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追逐、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在获取功名之外的风度和境界。

据说中国女排的主攻手朱婷体脂率仅为11%,在这样优秀的身体条件下,她又偏偏是训练最刻苦的运动员之一。只因为她热爱排球事业,理解和认同体育竞赛的特殊性,所以,她能够在严格努力的训练中寻找到拼搏的欢乐和人生价值的“高峰体验”。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面对一棵苹果树感慨道:在植物学家眼里,它不过是一堆叶绿素、分子链、光合作用及遗传基因的具体体现。而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迎风摇摆、花果灿烂的苹果树看作一种美好的生命,并且坦然地和它一样,在阳光和微风下自由舒展呢?

是的,在人声鼎沸的运动场上,我们同样可以在功名的争夺之外,体验生命的美好,感悟阳光和微风下心灵的舒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