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工作中,一些涉及面广、程序复杂、任务艰巨的综合性长期性工作,往往需要几个相关部门或单位一起抓、共同管才能有序推进、合力生效。然而,有些需要齐抓共管的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往往变成没人抓、都不管,严重影响工作推进,也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之所以会出现齐抓共管都不管现象,根子是领导和机关责任意识不强、齐心协力不够,关键在于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担当不力,牵头部门协调不够。个别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为民初心渐忘,加上能力不足,使得齐抓共管变成了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代名词,该担当的担当不起来,该负责的负责不起来。同时,有的齐抓共管出问题,也与一些协作环节的责任不清晰不明确有很大关系。虽然每一环节或每一流程内都有明确的分工要求,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 一些环节或流程之间协调不力,以致需要相互协作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最后不了了之。此外,一些部门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大局意识,喜欢打自个儿“小算盘”,将目光盯着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有了好处争着抢,见了困难躲着走,遇到责任找借口,这也是齐抓共管“走样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说,实施齐抓共管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心不齐、力不合,就形不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效果。因此,做到齐抓共管必须齐心协力。
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在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今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更须担当作为。各级干部要自觉地将责任“扛起来”,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勇于担当作为,带头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执行力建设,从而把工作抓出成效、管出水平。
抓好统筹协调。在实施齐抓共管中,主管单位除了层层细化责任,明确每个环节和流程的具体责任和分工外,还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打破行政壁垒,打通环节梗阻,消除工作对应衔接上的“真空”地带或不一致不协调现象,努力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协同推进的整体效率。
加大问责力度。治理齐抓共管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加大问责力度是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为了使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主管部门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制机制,肯定和鼓励干得多干得好的,发挥先进模范的标杆作用,同时加大对失责行为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对玩忽职守而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及人员严肃追究、严厉处罚,形成警示威慑效应,倒逼相关人员将担当扛肩头、把责任放心上,使齐抓共管成为真抓真管。
增强大局意识。“人心齐泰山移”。一些齐抓共管之所以出偏差,形不成工作合力,根本上还在于人心不齐。因此推进齐抓共管,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围绕增强大局意识而发力,促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一方面,坚持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使相关部门及人员明确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同时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坚决反对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