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天下军事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斩首行动难消中东反恐阴云


■陈航辉

10月30日,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肯尼斯·麦肯齐证实,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最高头目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已经死亡。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发布巴格达迪的死讯,称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其意义甚至超过2011年美军击毙本·拉登。特朗普政府的高调宣扬,难掩其为中东战略收缩“背书”的考虑,即通过展示“标志性反恐成果”谋求从中东“抽身”。

美军“三角洲”部队于10月26日在无人机和第五代战机等空中力量支援下,在叙土边境地区实施斩首行动,最终清除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巴格达迪。此次斩首行动代号“凯拉·穆勒”,是为纪念曾死于“伊斯兰国”的一美国女人质。该行动将沉重打击“伊斯兰国”的士气,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伊斯兰国”领导层的大面积失能,是国际反恐的一次重大胜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巴格达迪之死并不意味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将自动消亡,更不代表中东反恐阴云将一扫而光。

新世纪以来,面对国际反恐联盟的持续打压,国际恐怖主义加速演进,在组织结构上日趋呈现扁平化、分散化和去中心化。斩首行动作为体系破击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通过对敌领导人、指控中心等“重心”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达到致使指挥系统瘫痪的目的。作为“擒贼先擒王”思想的现代版,斩首行动更适用于对付常规作战中的常规对手,对于去中心化明显的现代国际恐怖组织难以达成预期效果。从美军击毙本·拉登的前车之鉴看,巴格达迪虽然已死,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恐怕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正如美国白宫反恐事务前高级主管贾韦德·阿里所言,巴格达迪之死对“伊斯兰国”是一个“巨大打击”,但“不会导致战略性溃败”。

从历史数据看,斩首行动难以对国际恐怖组织造成毁灭性打击。查阅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可以发现,2001年美国针对“基地”组织发动斩首行动6次,到2011年增至14次,增加了1.3倍;在此期间,“基地”组织发动成规模恐怖袭击的次数从6次增至117次,增加了19.5倍!而且,巴格达迪是“伊斯兰国”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全球其他地区仍有大量追随者受其极端思想蛊惑,恐怖主义的根源尚未根除。近期,“伊斯兰国”可能会发动密集的报复性袭击。

国际社会过去20年的反恐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军事手段进行反恐,最终达成的效果既不可持续、也无法治本,更不可能根治恐怖主义。对中东国家而言,巴格达迪的死讯固然令人振奋,可以说是打击“伊斯兰国”的一大进展。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放眼中东局势,贫穷、腐败、社会不公正等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依然存在,教派纷争、冲突战乱、域外势力干预等助推恐怖主义蔓延的因素没有减少。必须正视的是,导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近年来崛起的某些因素正在重现:在伊拉克,政府腐败,经济停滞,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在叙利亚,极端主义势力仍占有一席之地,域内域外大国博弈依然激烈。更糟糕的是,随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走上穷途末路,国际“反伊斯兰国”联盟目前已经名存实亡,且内部矛盾逐步显现,不同势力之间“秋后算账”的苗头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巴以矛盾、也门冲突、美伊对峙等问题都为中东和平增添了变数。可以想见,只要中东地区还没有真正实现和平,只要某些西方国家依然借反恐之名“夹带私货”,意图把反恐作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工具,那么中东地区的反恐形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总之,巴格达迪已死,但中东反恐之路依然漫长。反恐尚未成功,国际社会仍需加强合作,避免出现更多的“巴格达迪”。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