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火车站改建纪念展厅里有这样一组照片:一望无际的人群间,一名晕倒的女孩被一双双陌生的手高高托起,从人们的头顶传递到医疗点。这是2008年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广场的一个场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封住了20多万儿女殷切回家的脚步。危难之际武警广州支队官兵连续奋战11个昼夜,用身体铸成钢铁人墙,用守护消融千里冰障,被广州人民亲切地唤为“羊城卫士”。
未曾想,毕业后我有幸成为“羊城卫士”的一员,并随队参加2019年广州火车南站春运执勤。任务伊始,日夜颠倒的巡逻上哨、拥挤喧嚣的匆匆人潮、渐渐泛起的思乡之情都让我疲乏不堪,疑问也直扣心弦:是什么让支队一茬茬官兵连续数十年坚守春运一线?是什么让他们甘于舍弃小家相聚,守望万家团圆?
渐渐地我找到了答案。从战士“想家但不恋家”的质朴话语中,从教育墙上一张张记录春运的照片里,从执勤哨兵迎险而上卷腕夺刀的无畏身影间,我读出了蕴藏其间奉献无悔的家国情怀。一年又一年,一茬又一茬,我们支队的官兵迎着回家的人流逆行,望着驶出的列车坚守,念着远方的祥和灯火,心中一片安宁。
哲人说:“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开山岛守护者王继才曾讲:“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32年的坚守,王继才与妻子一道在黄海之滨唱响了一曲甘守海防奉献一生的英雄赞歌。唯有大爱最深情,他把对“小家”的眷恋融入到为“大家”的奉献之中,舍弃的是个人的“小确幸”,积聚的是为国为民的大情怀,这既是对“大家”安宁的付出,更是对“小家”情感的升华。
对中国军人来说,奉献是不变的道德情怀,是一种内化于灵魂、外化为实践的信仰力量,既化作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实际行动,也成为军人这个群体至高无上的精神图腾。
战场上,奉献对于军人而言,是把生命和热血倾注到职责和使命上的无悔选择。1929年春节,红四军在赣南大柏地的密林里绝地反击,取得了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53年春节,志愿军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一边在地堡包饺子,一边守阵地打敌机,将敌军攻击的照明弹当做送来的节日礼花。和平时期,军人也许少了炮火硝烟的考验,但奉献精神注定是革命军人职业道德永恒的内核。为了祖国安定和人民幸福,无数军人在大漠戈壁、茫茫雪域的边关冷月下坚守战位,在重重大山、寂寥丛林的座座阵地上枕戈待旦,在灾难袭来、千钧一发的抢险救灾前线逆向而行,在改革调整、进退走留的利益抉择面前听令景从。一代代中国军人无惧牺牲、甘于奉献,忠于职守捍卫国土疆界,守护万家团圆。
无论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勇毅冲锋,还是生死一刻挺身而出的瞬间壮举,或是平凡岗位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任何一种奉献都需要非凡的意志和信念的支撑,而支撑这种无悔选择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热血。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一人吃苦万人乐;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这种“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的奉献精神,这种“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正是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夺取伟大胜利并继续阔步前进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