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几次降温后,官兵纷纷穿上了秋裤,但是二营上等兵小王却“与众不同”,体能训练时被风吹得浑身发抖,却还是穿着单薄。别人劝他多穿点衣服,小王不仅听不进去,嘴里还振振有词:“春捂秋冻,秋天要冻一冻才健康。”结果一段时间后,小王感到膝盖比较酸麻,来卫生队一检查,发现得了膝关节炎。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保健防病的谚语,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着减衣服,秋天不要着急加衣服,使皮肤适当感受和适应温度变化。
有的官兵为了逐步适应秋天多变的天气和早晚悬殊的温差,会适当削减衣服,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然而,随着气温下降,盲目“秋冻”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容易“冻”出疾病。
其实“秋冻”可以看作耐寒训练。适当的“秋冻”可以使外界的低气温刺激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促使它为适应外部环境的气温变化而保持体温平衡;增加人体骨骼肌的产热量,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改善人体心肺系统功能,提高呼吸道和肺部的耐寒能力,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秋冻”?
“秋冻”要因人而异。一些体质相对较弱的官兵,在秋季降温后,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年纪大的战友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不可盲目进行“秋冻”,当室外温度高于15℃左右时,可适当减少衣服,温度过低时,还是得做好保暖工作。此外,有支气管炎、鼻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官兵不能“秋冻”。冷空气通过鼻腔、气管黏膜时会诱发甚至加重原发疾病。患慢性胃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战友也不适合“秋冻”,一旦腹部、关节受凉,也容易加重所患疾病。
科学进行耐寒训练。官兵可选择户外有氧锻炼,如越野、登山、打球、练功等运动。锻炼时衣着可以稍单薄些。锻炼出汗后应注意保暖,最好备一条干毛巾及时擦汗,以防身体着凉。还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冷水耐寒锻炼项目,如用冷水洗脸、洗冷水浴、冬泳等。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这3个部位不宜受冻。一是脚部,“寒从脚起”,脚部寒则全身寒,全身寒则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有的战友穿便装时喜欢穿矮腰的袜子,使踝关节受冻,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关节炎。二是腹部,腹部的保暖十分重要,特别是肚脐周围,一旦这里受凉,容易腹痛腹泻。三是脖子,脖子相比其他部位较为脆弱,一旦受凉,很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张 革、孙振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