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人们身上最不能缺的,非手机莫属。那么,放下手机,干点别的,生活会是怎样?
日前,某研究所向所属科研人员发出了课间休息尽量不带手机的倡议,不久后大家反映,闲暇时读读书、健健身,比刷会手机更充实。
毋庸置疑,集通信、导航、拍摄、支付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令人忧心的是,有人在网上生活,有人也在网上逃避生活。由于过度浏览手机上的“快餐娱乐”“消遣游戏”“八卦新闻”,致使原本属于“身外之物”的手机让不少人欲罢不能。不管是每天醒后睡前的“第一眼都是你”,还是“父母请回家团圆的子女放下手机说说话”的刷屏照,都在提醒我们,该早日解决手机上瘾这个问题了。
一些人为什么深感“手机是我的世界,手机没电时,我的世界就变得虚无”?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游戏、八卦等具有的强存在感、即时快感和社交激励,让人只要付出很小的代价便能得到快乐。试想,玩一局游戏,看一个搞笑视频,马上就能开怀大笑,这么舒服的事情,谁会愿意舍弃呢?于是,人们会迫不及待追求下一次的快感体验,再刷一遍微信、再玩一会游戏、再看一个笑话……久而久之,人们在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快感中,手机不知不觉间便难以离开了。
其实,刷微信也好,玩游戏也罢,都难以给人带来内心真正的快乐。英国德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调查者更容易把手机当作放松手段,焦虑程度越重,手机使用越多。很多人在通过手机获得暂时的快乐之后,都会有明显的虚无感、自责感,懊悔自己为什么浪费那么多时间做没意义的事。
“你的注意力在哪儿,你就会在哪儿成长。”虚拟快感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不断偷掉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导致一事无成。对于如何防止手机上瘾,有专家建议,删除那些非必需的软件,比如视频、游戏等,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培养新的习惯。还有人支招,通过一些刚性措施来限制人们的手机使用时间,有意在某一时间段将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这些措施,都非治本之策,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人而不在设备本身,让人追求虚拟快感的,乍看是手机,实则是没有自律的生活习惯。
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的确,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我,自然不会对虚拟快感趋之若鹜。多些“屏外”生活,对工作不逃避,用实干化解焦虑,重燃与人沟通的热情,重品多彩世界的滋味,才能在奋斗中获取真实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