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人家庭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有滋有味的老饭盒


■陈 宇

父亲去世后,母亲独居在和父亲一起生活过30多年的老房子里。家里没有啥值钱的东西,可依然保留着几个铝制的老饭盒,颜色已发黄,表面也有一些磕碰的痕迹。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饭盒是放在一个深棕色的皮革拎包里的,包的表面印着“沈阳低压开关厂五号车间——先进生产者”的字样。每天他早出晚归,包就挂在自行车的车把上。那时,铁西的每个工厂几乎都有内外相连的铁路运输线,父亲从家到工厂至少要过20个铁路道口。每每经过坑洼不平的路面,饭盒里的菜汤就会洒出。母亲给父亲刷包时,得多加两勺洗衣粉才能刷出泡沫,她常形容父亲的包是“油渍麻花”,堪比炸油条师傅的围裙。

那时候,家家户户吃的用的都差不多,饭盒里最能看出日子过得怎么样。父亲的饭盒总是被母亲调剂得有滋有味。偶尔做肉时,母亲几乎把所有的肉都装给父亲;土豆、萝卜、白菜为主时,母亲总会给父亲的饭盒里多炒个鸡蛋或加点花生米,偶尔也有些自制的小咸菜;做鱼时,父亲的饭盒里总是装着鱼身上最精良的部位,而母亲常常将鱼头配上一块豆腐留给自己,还称其为“天下最鲜的美食”。相比之下,母亲的饭盒就只能给个“差评”。饭盒装在她自己用棉纱拧成线编织的网兜里,里面多以粗粮和剩饭剩菜为主,但她粗粮细作也十分可口。母亲的老家在海边,对海味的做法最拿手。除了鱼头炖豆腐,半匙虾酱蒸出的鸡蛋焖子闻起来腥,配块苞米面饼子吃到嘴里却异常香;一把虾皮和韭菜拌馅儿烙成的合子或包出的饺子,常常被一抢而光……田间地头、海滩岸边就能拾到的“野味”,都成了她饭盒里的上等佳品。短暂而惬意的午休时光,工人师傅们打开各自饭盒凑在一起,伴着车间的轰鸣声,相互品尝着各家的味道,也品味着不同的生活。

听母亲讲,父亲当兵时驻守在长山列岛最远的海岛上,赶上风高浪急、云雾弥漫,部队补给跟不上,但他们靠着吃罐头、腌芹菜根,保卫着“老海岛”,履行着军人的神圣职责。后来,父亲到工厂工作,刚开始干的是体力活,靠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一步步学到了技术。母亲心疼父亲,宁肯自己吃得差一点,也一定要让父亲的饭盒丰盛一些。其实,有很多像母亲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主妇,总有办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把美德延续下去。

家里的生活虽不富裕,可是父母为人诚恳、工作敬业、处事大度、持家节俭,这些良好的家教家风如同柴米油盐滋养着我的血脉,更鼓满了我军旅生活的动力。我见证了父母经受企业亏损、转制并轨等重重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跟单位讲过一个条件、添过一个麻烦,从不迟到早退、不拿厂里的一颗螺丝、不讲一句牢骚话。“咱们工人有力量”这句话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工人们都去食堂吃饭了,老饭盒走下了历史舞台。打开家里的老饭盒,里面还有父母在工厂时的老照片、职工证、工会会员证……每次和母亲路过当年的老工厂,看着车间厂房、工人文化宫、子弟小学……她都会兴致勃勃地描绘着当年的模样,那劲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带着饭盒走进工厂的时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