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战争是两个国家不直接交战,利用外部冲突,以某种方式打击另一方利益或领地的战争。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直接冲突导致核摊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代理人战争这一更安全的宣泄敌意的方式。代理人战争因而变得十分频繁,甚至成为20世纪下半叶全球冲突的主要形式。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代理人战争一度减少。进入新世纪,由于某些霸权国家对利益的追逐和对暴力的迷信,加上地区性强国集体崛起导致国际竞争加剧,代理人战争重新抬头。国家、集团为实现各自政治目标,将战争“外包”的代理人战争成为大国博弈和获取战略利益的重要干预手段。从近年来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也门内战、叙利亚战争等作战实践看,局部战争“代理化”趋势不断加剧,并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代理关系层次繁多错综复杂。以叙利亚战争为例,卷入这场持续多年混战的既包括叙利亚政府、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也包括美、俄、英、法等域外大国和伊朗、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地区国家,还包括极端势力“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和来自世界各地数量不详各为其主的“志愿者”。美、法等国在直接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同时,还借土耳其、沙特等国为反对派提供间接支持;伊朗联手黎巴嫩等中东什叶派支持叙利亚政府。美、俄在暗中角力的同时,又在打击“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方面进行有限合作。叙利亚战争不仅是一场内战,某种程度上也是中东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势力之间的对决,同时又是美俄等大国间的地缘战略之争,由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等恐怖势力浑水摸鱼,叙利亚冲突还带有反恐战争的性质。各种利益矛盾交织激荡,很难达成一致,战火迟迟难以平息。
战争借口精心包装极力美化。冷战结束后,西方干涉主义仍然大行其道,但披上了“反恐”“维和”“保护平民”“人道主义干涉”等堂皇外衣,旨在加强舆论引导,争取“师出有名”。利比亚战争,美欧发动西方媒体大肆抹黑利比亚当局,为干预行动辩护,通过扶植利比亚反政府组织“全国委员会”并实施直接空中打击,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其战争借口是执行联合国决议和“保护平民”。2011年法国“维和”部队介入科特迪瓦内乱,不仅联合英美等国为反对派提供包括重武器在内的大量军事援助,而且关键时刻直接出动特种部队摧毁拒绝交权的巴博总统武装并将其抓捕,同时扶植新当选的瓦塔拉上台。名义上是捍卫西方认可的“民选政府”,实质上是借机铲除异己并扶植代理人。众所周知,联合国维和三原则是中立、当事国同意和不使用武力。这种打着联合国旗号,以维和名义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武力变更他国政权的代理人战争值得重视。
极端组织跨界恐袭防不胜防。西方国家经历了9·11、伦敦七七爆炸案、11·13巴黎恐怖袭击等一系列恐怖袭击后,大力加强安保力量,恐怖分子一时难以得手,于是开始转移视线,从全世界范围选择目标。今年3月15日,在新西兰发生了造成100人伤亡的清真寺枪击案。4月21日,斯里兰卡又连续发生爆炸事件,共造成800余人伤亡,这场连环爆炸案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策划实施的对基督徒的报复。这些恐怖活动表现出一种目前还无法明确界定的代理人战争趋势。受“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宣传蛊惑和意识形态诱导,全世界都出现了不少“独狼”式恐怖袭击,尽管袭击者与极端组织或许并无太多实质性关联,但他们思想上受蛊惑被洗脑之后,发动的零散、随机的恐怖袭击,客观上扮演了极端势力代理人的角色。这些恐怖袭击往往跨越国界,隐蔽突然,危害极大。世界各国都面临这种难以捉摸的威胁,必须提高警惕,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