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如何度过?面对渐行渐远的青春,李丽用23年坚守作了响亮的回答: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坚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被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7医院评选表彰为“心灵天使”的临床心理四科护士长、文职干部李丽,23年来多次放弃调岗机会,从桃李年华到不惑之年,一直坚守精神心理病患护理一线,她说:“坚守也是一种成就。”
采访时,正赶上李丽参加医院组织的军事体能考核。3000米考核时,李丽一路领先,最终以15分15秒的成绩夺得同年龄段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记者问她为啥跑得这么快?她说,跑慢了追不上病号。
原来,刚毕业来院工作时,一次她和一名看护员带几名精神疾病患者做常规检查,其中一名年轻患者趁她们带前面患者进入检查室的间隙,悄悄从楼梯溜走,刚下到一楼就“噔噔噔”开跑。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感觉不对劲的李丽立即去追,跑出很远,终于将患者追上了。气喘吁吁的患者一屁股坐到地上说:“我跑不过你,再也不跑了。”
9月的一天下午,她组织患者在篮球场进行康复训练,听到有人喊“病号跑了”,她条件反射般地一个冲刺,就将病号堵了回去。她说,23年来,这样的“追逐”发生过很多次,一次追病号时摔倒,她左膝盖半月板损伤。为保持“追逐”速度,李丽几乎每天坚持夜跑三四公里,十几年坚持下来,科室没有发生一起患者成功“逃跑”事件。
让她更有成就感的,是自己创新的精神心理疾病康复疗法,让一个又一个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护理实践中,李丽发现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治愈出院后,生活工作技能退化。她就尝试让患者在治疗期间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工作和娱乐。在渤海湾畔精神心理病院区里有一片不大的田园,每当播种收获的季节,李丽总会组织患者来到园子,让他们在恢复劳动技能的同时,享受劳动成果。
治愈出院的小吴告诉记者,入院的最初几天,他抵触情绪比较大。不吃饭,李丽就给喂;故意尿床,李丽就给拆洗晾晒;不跟人说话,李丽就经常找他聊天。一次,小吴无意中说想喝牛肉萝卜汤,没想到当天下午李丽就炖了一大罐带给他,并告诉他,萝卜是四科的病号兄弟自己种的。小吴有些不信,晚饭后,李丽带领他和部分患者,到病房后的一块菜地除草、松土、浇水、间苗。面对温馨充实的田园风光,他很快就融入其中,经过长时间的“农艺疗法”,小吴逐渐振作起来。
在李丽关怀下振作起来的患者还有很多,何云就是其中一位。何云是老革命的后代,七八岁时目睹母亲遭迫害的情景受到严重刺激,长大后总感觉自己被人迫害,症状越来越严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008年,50多岁的何云再次患病入院,就诊于李丽所在的临床心理四科,成为科里年龄最大的患者。他体质比较弱,没有成家,平时全靠老母亲照顾。病发住院后经常自言自语,有时还打人。李丽对何云格外关心,园子里玉米熟了,每次都挑选嫩玉米煮给他吃,定期帮他换洗晾晒衣服和被褥,鼓励他参加康复训练,监督他按时服药。经过4年多的治疗,何云出院回家,靠服用药物就能控制病情。
何云家离医院有几百公里,往返医院开药很不方便,李丽除了定期打电话询问何云病情外,还自费帮他邮寄药品。7年来,何云和老母亲没来医院开过一次药,但药物从来没断过,何云也没再发病。
7月中旬,患者小杨的父亲遭遇车祸。李丽得知情况后,主动去当地医院看望小杨的父亲。为了让小杨免受刺激,李丽嘱咐科室医护人员不要让小杨知道父亲遭遇车祸的事情,并在朋友圈转发了小杨母亲的援助申请。李丽的家人朋友纷纷响应,为小杨家献爱心,就连上高中的女儿知道后,也捐出了自己攒下的零花钱。
女儿的支持,让她特别欣慰。李丽说,女儿以前从来不跟别人说妈妈是护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护士,对妈妈几次放弃调换工作感到不理解,没想到自己的坚守终于赢得了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也为自己继续坚守增添了信心。
据了解,23年来,在李丽的倾情呵护、真情奉献下,近万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得到好转。她多次被大连市评为“优秀护士”,被原沈阳军区联勤部表彰为“优秀文职干部标兵”“十大优质服务之星”“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代表原沈阳军区出席辽宁省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前不久,她又被医院评为首批“十大标兵”,并被评选表彰为“心灵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