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知止善止,皆有所成


■戴治国

●人生之路,既要怀进取之志,行有所成;也要明知止之道,行而善止

《道德经》中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一种修为,更是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的大智慧。心有所止,方能静心养德、行稳致远。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是知止善止的智者。

心之所止,当止于守静。《礼记·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人认为静心是处世之道,心静则智生,智生则事成,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作画如此,做任何事莫不如此。心止,而后能静,心静方能无杂念,专心致志,潜心修炼;遇事能不乱于心,从容应对。反之,心乱则不安,不安则必败。

心之所止,当止于远志。知止,非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让人安守初心,向着远大志向心无旁骛地笃定前行。心止于远志,行才会有明确方向,正所谓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假若一条船不知道它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若心无所向,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何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逐梦之旅?若心无所止,缺乏矢志追梦的决心,也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恒心,又何以“日进无疆”?

心之所止,当止于形役。人皆有欲,人心常受身外之物所役,所以陶渊明讲要不以“心为形役”。从古至今能成事者,往往善于止欲。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极爱吃鱼,人们争相送鱼上门,他却不肯收纳。有人问何故,他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替人家办事,难免违反国家法纪,成了罪人,以后还能吃上鱼吗?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区区一条鱼,爱吃鱼肉的公仪休却没有欣然笑纳,理由发人深省:若是不能让自己的心止于形役,贪图一时之欢,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则会让他失去本已拥有的东西。心之所止,就是要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为物累,才能淡泊明志。

心之所止,当止于敬畏。《元史》载有理学家许衡不吃路边梨的典故:“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是为知止;“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是为善止,更是心怀敬畏之止。曾国藩也认为,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为官从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守住原则底线,不被“围猎”与“捧杀”。

“知止”二字,蕴涵无限深意。人生之路,既要怀进取之志,行有所成;也要明知止之道,行而善止,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为人处世,守住初心能远志,守住道德品自高,守住法纪知行止,如此方能进退有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武警保山支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