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战斗力生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有大量训练时间作保证。与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相比,我军的训练时间并不充足,更需要分秒必争、久久为功的发奋苦练。但郝小兵发现,有的单位抓训练只顾着完成大纲规定的时数,不注重训练质效,只管“练了多久”,而不问实际“练出了什么”。
为此,郝小兵特意算了“几笔账”:某连队利用一上午时间到训练场开展专业训练,光来回带队、训前检查、间隙休息等就占去一半时间,真正用于“实训”的时间并不多;某旅前往野外驻训,看似热火朝天,但作息安排跟在营区没啥区别,而且一遇到恶劣天气就停止训练;某部开展夜战夜训,官兵搬来板凳学专业、拎起背包搞体能,把本该白天干的事挪到了晚上,没有理解“打仗要懂夜的黑”的真正含义。这些单位看似把训练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在无形中白白耗掉宝贵光阴,令人心痛着急。
军事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四落实”,是一个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一切与战斗力提升相悖的落实都毫无意义。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训练质效,不仅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掰着指头过日子”的劲头抓训练,更要反思一下我们有哪些训练模式、组训方式、编组形式需要改进,从训练体制机制制度上“挤”出更多时间、释放更多活力,以推动实战化训练水平质的飞跃,带动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文/李晓东、徐 蕊
图/叶秉卓、付孟哲